成果解决了困扰高职中医药教育如何提升学生临床综合能力,使之更加贴近基层中医药事业岗位需求的问题:
一是破解“校企合作”成效不高问题。主要措施:创建“单核心、双主体、贯通分段”人才培养模式,提升育人成效。①与区域内医联体签订校院合作协议;②校院共建专业建设委员会,制订专业教学标准、人才培养方案;③学校、医联体、学生双向选择,签订协议,保障三方权利与义务;④校院实行双导师制培养;⑤加强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全程全方位做好学生各阶段角色转换工作。
二是破解“理实结合”不强问题。主要措施:创新“教学-临床同步式”教学模式,强化“理实一体”。①校院共建“以岗位能力需求为根本,以临床工作过程为主线,以问题为中心”课程体系;②基于国家执业资格标准,专业教学内容对接岗位工作内容,制定核心课程标准,开发专业核心技能训练体系;③基于医联体岗位需求,重构实习实训体系,编制跟岗实习标准;④共建优质教学资源;⑤广泛应用床边教学、案例教学、信息技术等教学方法;⑥推进“岗课赛证”融合,开展“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与考证,组队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活动;⑦引进行业参与教学评价。
三是破解校院协同育人不够深入问题。主要措施:基于“产教融合综合教改平台”,深化协同。①在牵头医院挂牌成立临床学院,校院共同成立“双主体”人才培养工作组,每学期通过“期初、期中、期末”会商人才培养工作;②制定导师选拔、培养、考核、激励制度,医院专家参与教学、实训指导、课程资源建设,打造“双师型”大师资队伍;③完善“双主体”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系列制度,加强学生培养的全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④学校教师与牵头医院专家下沉医联体成员单位,跟踪指导学生实习,协助成员单位提升诊疗水平与教学能力;⑤学校与牵头医院共建博士工作站和市级重点实验室,建设特色专科;⑥校院挖掘中医药文化思政元素,开设“道德讲堂”“大医讲坛”,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医学人文精神。
四是破解高职中医药教育订单培养保障问题。主要措施:优化“订单培养”模式。①成立项目工作组,走访基层开展人才需求调研;②医联体联动,订单“集中打包”;③对接区域教育和卫生主管部门,实施荆州市、鄂州市“基层医药卫生人才订单培养乡医计划”,武汉市、荆州市、十堰市、潜江市、天门市“村医计划”;④“走出去、请进来”,组织就业供需见面会、实习双选会,邀请基层医院进校宣介;⑤服务人才市场需求,引导学生基层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