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郭丽君)为强化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深化校院合作育人成果,5月14日,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围绕见习所学、实习成果、临床实践感悟展开深入探讨。座谈会由辅导员王雪怡老师主持,特邀2205班班长杨王淼学长分享经验。
王淼同学结合自身实践,围绕“理论转化为实践”“技能与素养双提升”等核心内容展开分享,为学弟学妹们提供了兼具深度与实用性的“医学生成长指南”。

学长以自己在二医的见习经历为切入点,生动诠释了“见习是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他提到,书本中“肺炎”“骨擦感”等抽象概念,在病房中通过真实患者的症状(如咳嗽、胸痛)、影像学检查(胸片阴影)及带教老师的现场解析,变得具象可感。例如,“里急后重”不再是文字定义,而是患者腹痛与排便异常的直观表现,这种“从名词到场景”的转化,帮助构建起“症状—检查—诊断”的临床思维链条。

针对实习阶段,学长从“主动学习”和“规范操作”两方面展开分享。主动学习秉持“三多”原则:多问,遇到不懂就请教带教老师;多看,观察高年资医生如何沟通与处理急症;多动手,在指导下参与换药、导尿等操作,别怕犯错,关键是操作后复盘流程。临床技能操作,学长强调“侦探式思考”的重要性:“带教老师教我们从患者主诉‘我肚子痛’中追问‘疼痛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再结合查体发现的压痛反跳痛,逐步缩小鉴别范围。这种抽丝剥茧的过程,就是临床思维的起点。”
学长将见习与实习的核心总结为“三个主动”:主动思考(模拟诊疗思路“如果是我会怎么做”)、主动复盘(每日记录病例与失误)、主动提问(把医护都当作老师)。他特别推荐了“三个一”复盘法:“每天记录一个典型病例、一个操作失误、一个感动瞬间,这些笔记日后会成为最珍贵的成长素材。”

分享结束后,同学们就“基层实习操作机会少怎么办”“如何平衡实习与备考”等问题提问。学长建议,在基层卫生院,主动承担病史采集、健康档案整理等工作,用责任心换取带教信任;实习期间利用碎片时间刷题。
王雪怡老师班对座谈会做了总结,见习与实习不是“完成任务”,而是“成为医生”的预演。希望大家带着学长的经验,以“主角心态”投入实践,在病历里写满严谨,在沟通中藏住关怀,为未来行医埋下温暖而坚实的伏笔。
此次实习经验交流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交流学习的平台,通过“传帮带”的形式,让同学们对见习、实习有了更具象的认知。未来,将持续开展经验分享活动,助力同学们在医学道路上稳步前行,让每一次临床实践都成为成长的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