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似的容貌,相同的志向。在临床医学院,有这样一对双胞胎,她们学的是同一个专业,怀揣着同样的梦想,返回家乡共同守护一方老百姓的健康。7月14日,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前往武汉市江夏区走访首批定向培养大学生双胞胎村医方非方典。
在“疫”出生 在“医”同行
姐妹两个是2003年“非典”期间出生的,家人以此取名,“没想到竟然和职业关联上了”。作为武汉市第一批村医计划毕业生,今年5月,方非分配到江夏区舒安卫生院,方典分配到湖泗卫生院。
医院对到岗的方非方典进行了岗前培训,跟着卫生院医生进行轮转学习。除了卫生院的工作外,她们还每人对接一两个村子,方典负责朱山村,有10个湾子,在距离13公里以外的舒安街,方非负责南嘴村和五里墩村。两姐妹每天骑着电动车,带着医药箱和随访登记本,像一个小诊室移动在村庄中,为村民量血压、测血糖、建立健康档案。方典说,“最多的一天,我们走访了20多户村民家,骑电动车近40公里,没想到我们管辖的地域有那么大”。随访登记本记录着她们负责的三个村的慢性病人基本信息,记载的325名老年人,其中113人有高血压,33人有糖尿病,这些慢性病人是她们重点关注的对象。

在“校”学习 在“院”成长
姐妹俩工作后也有很多感触,方典说:“最怀念在校期间王宇航老师的实验课,最懊悔没有深入学习诊断学,书到用时方恨少,当时应该多学一点,在工作岗位上就可以更好的为病人去服务,去解决病人的问题”。方非说:“最想要重新学习药理学,在这里很多爷爷奶奶的家庭条件不太好,有的药需要长期吃,由于担心给家里带来经济负担,就会少吃或者不吃,我希望自己可以对药理药性有更深的了解,找到更适合他们的药,解决病痛的同时缓解他们的经济压力”。其实我们也没有做很多,但是乡亲们的认可,让我们有了一种责任感,应该要为他们负责。
在“村”历练 在“民”心中
“这女娃儿蛮行”。南咀村村妇联主任顾培书告诉我们,她声音大,不怯场,性格爽直,人也蛮热心,老人们都很信任她。在五里墩村王奶奶家随访时,王奶奶从柜子里拿出牛奶,一边念叨着“你喝你喝”,一边往方非怀里塞。听说方非姐妹俩都来当村医,村民感到很惊讶。“小姑娘不容易,我们得多照应。”得知方非她们想租个离马路远点的房子,大家都积极地给她们介绍。虽然上岗才两个多月,但是她们的敬业和专注,已经在村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湖泗卫生院童院长表示:“方非方典接受了专业的临床医学教育,有活力,有爱心,希望他们能够加强学习,更快地积累临床经验,当好村民的健康守门人”。
实践育人求真知,青春奋斗助成长。为培养真正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能发展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临床医学院将不断搭建平台,发挥社会实践育人新功效,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发挥专业特长,培育家国情怀,增强能力本领,把“小我”融入“大我”,让青春之花在基层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