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一,你好。这里是调度指挥中心,目前你所在急救片区出现一例疫区返沪发热病人需转运至定点医院,你可以上吗?请做好二级医疗防护!请屏蔽公共通讯频道使用手机保持联络!请为患者准备口罩隔离防护!出发前请检查二级防护穿戴!现场做好患者情绪疏导!结束后立即到洗消点进行洗消!”
“马一车组已做好随时出发的准备”。![]()
1月25日(大年初一)20:45,在空旷的全国经济最耀眼的上海闵行区街头,一台120急救车疾驰而过。车上患者是一名连续发热多天、呼吸困难的26岁新冠肺炎疑似患者,他被送至上海市集中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点医院——上海闵行区中心医院。
![]()
这趟急救任务,由上海市闵行区医疗急救中心执行,随车医生是马一。2006年6月,马一从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现已成为上海市闵行区医疗急救中心的一名医生。2017年进入该医院以来,共派任务4775件,2017年获得单位“生命之星”表彰,2018年、2019年获得单位“优秀员工”表彰;2月22日,他所在的闵行区医疗急救中心新冠医疗转运队获区政府第一批新冠先进集体表彰。
![]()
疫情来临 主动请战
1月20日,在疫情舆论恐慌时,上海市闵行区医疗急救中心发布疫情消息,马一没来得及考虑,第一个递交请战书,并摁上了红指印,并于1月30日入选闵行区医疗急救中心新冠转运梯队。“我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急救流程、丰富的急救经验、良好的抢救急危重症病人的能力;我年轻、身体壮、抵抗力强……在疫情防控关头,在困难面前,我先上!”,请战书中写到。“虽然做急救工作时间不短,有经验,但恐惧心理肯定有,因为近距离接触患者,直接面对危险,而且刚开始那会儿防护物资也不到位。但即便这样也得上,这是职责所在义不容辞。”马一对记者说。
请战书,红指印,这是急救人员的一份热血、一份责任、一份担当。![]()
![]()
![]()
疫情面前 战疫先锋
![]()
每天24小时待命,不管白天、夜晚,只要接到指令,马上投入战“疫”中。
1月25日21:15,马一顺利将患者送至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发热门诊,随后全面消毒回到站点,等待接下来的任务。转运新冠肺炎患者采用的是负压救护车,在负压车厢内,要穿着密不透气的防护服,戴着口罩和护目镜,常常有种透不过气来的感觉。最多一天,马一出诊10多趟,不间断22小时,近五百公里路程,转运了10多位患者。防护服里面的衣服全都湿透了,护目镜里一片雾茫茫的,看什么都很模糊,他的双手也因为戴着医用塑胶手套而被闷得发白、发皱。![]()
2月2日凌晨01:25,不知是多少次接到指令,他快速穿好防护服、戴好护目镜,冒着刺骨寒风争分夺秒紧急出发。接诊后,这位患者确诊感染新冠病毒,需要长途跨区送往上海市金山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患者上车后,马一常规给他吸氧,患者身边没了家人陪同,孤单和恐惧使他有些焦虑。“您别担心,去医院也是为了更好的治疗,只要您配合医生工作,就能很快恢复跟家人团聚了……”马一适时地开导,患者因为病情特殊性,他们无法通过过多的正常交流来舒缓紧张的情绪,他便想到了手语,在一旁不时竖大拇指、握拳或示意V字,患者点点头。临行之际,老伯对他也竖起了大拇指。“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120急救车上抗疫一线践行着这句铭言显得尤为重要。
在马一看来,这些就是自己应尽的本分。“疫情面前,我们每个急救人都是战疫先锋,都会责无旁贷地站出来,为人民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疫情面前 他也是儿子
马一是一名院前急救医生,由于特殊岗位,已经连续3年没回家过年了。今年终于轮到休假,安排好工作后,准备跟家中的父母好好过个年,没想到发生了新冠疫情,他毅然决然留下来,放弃团聚,再次坚守工作岗位。“如果看着留守在急救中心的同事一趟接一趟出车的消息,待在家里没办法帮上忙的他会更加焦急,不如选择坚守;120急救车信号,这是对生命的呼唤,我把每个求救电话当成了命令,把每个施救现场当作一个战场,争分夺秒,救命第一!”马一说。
“院前急救更考验个人能力,还得争分夺秒,一两分钟就得明确病情。在母校就读期间,老师们教给我系统扎实的理论知识、过硬的实践技能本领以及严谨的学习态度,让我在行医路中有了更大的底气,我相信自己有这个能力,能承担这份挑战。现在转运疑似或已经确诊的新冠肺炎患者,其实与以往也没什么不一样,就是要把防护工作做好。感恩老师,感恩母校。”马一告诉记者。
![]()
编辑:田雪 郭修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