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三级指标 |
指标内涵 |
佐证材料 |
1.专业开发(24分) |
1-1专业定位(4分) |
1-1-1 专业调研论证★(2分) |
1.专业设置具有针对性、灵活性和适应性,主动适应区域或行业(健康服务业)经济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需求,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专业有发展潜力,可持续发展空间大;
2.建立了由行业企业专家和职业教育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专业建设和教学过程;
3.跟踪行业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进行深入的市场调查和论证,形成科学有效的调研报告,调研成果在人才培养中充分体现。 |
1.相应的行业产业发展规划;
2.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职责及名单;
3.专业调研报告;
4.专业调研的过程性资料(相关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现状分析及未来需求预测);
5.专家论证报告。 |
1-1-2 岗位能力分析★(2分) |
1.建立由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工作团队,对相应职业岗位进行广泛调研和深入分析,凸显岗位能力要求的变化,形成适应产业需求变化的岗位能力分析报告;
2.分析成果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有效转化,并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基本要求中充分体现。 |
1.专业建设工作团队职责及名单;
2.岗位能力分析报告及过程性资料;
3.相关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4.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等。 |
1-2培养模式(13分) |
1-2-1人才培养方案设计★(5分) |
1.根据上级主管部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指导性意见及本专业调研成果,探索并形成以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和时代特征,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并根据行业产业发展变化适时滚动修订,审批严格规范;
2.思路清晰,有相关行业专家参与,社会调研和方案论证充分。 |
1. 社会调研、企业参与、方案论证的过程性资料;
2. 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及其滚动修订的过程性资料、审批报告; |
1-2-2课程体系★(5分) |
1.按照高职的学制特点和人才培养规律,构建了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理论实践一体化、与职业资格标准、行业规范相融合的模块化的专业课程体系;
2.按照国家和省相关要求,合理确定公共课、专业课、实践课的学时比例,实践课程体系突出,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符合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律,并有效实施;
3. 通过用人单位直接参与课程设计、评价和国内外先进课程的引进,提高职业教育对技术进步的反应速度,基本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
1. 教学进程表;
2.校本专业课程及其教学基本要求开发的过程性资料;
3.用人单位参与课程体系设计的过程性资料。 |
|
1-2-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3分) |
以区域产业或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明晰人才培养目标,探索体制机制创新,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总结性材料。 |
1-3专业发展(4分) |
1-3-1 专业建设规划与实施(3分) |
1.专业建设规划与区域特色产业、新兴产业或特种行业的发展规划相对接,专业调整与产业发展趋势相吻合;
2.本专业在学校专业建设发展规划中地位凸显,分期建设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措施得力;
3.专业建设规划能有效实施,建设成效明显。 |
1.学校专业发展规划;
2.本专业建设规划或建设方案;
3.年度实施工作计划和总结等。 |
1-3-2 专业拓展(1分) |
根据区域特色产业、新兴产业或特种行业的发展需求,不断拓宽专业口径,专业方向不少于2个。 |
1.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
2.专业方向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及实施资料。 |
1-4专业文化(3分) |
1-4-1 物质性文化(1分) |
有充分反映职业教育特征、本专业特点和行业企业要求的、具有视觉冲击力和专业吸引力的专业环境及其文化陈设,物质性专业文化特色明显。专业文化建设能够引领专业发展,促进产教融合,有利于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专业建设服务,使专业特色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
反映专业环境及其文化陈设的场景、图片和文字等。 |
1-4-2 非物质性文化(2分) |
有充分体现现代职业教育思想、本专业特质和可传承发展的办学理念、育人特色、教风学风等,并在课程教学、学生管理、社团活动中有机渗透,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育人熏陶作用,学生的职业品质、职业素养得到有效培养。 |
诠释办学理念、育人特色、教风学风及其育人过程的场景、图片和文字等。 |
2.课程建设(21分) |
2-1 课程标准(5分) |
2-1-1 课程标准★(5分) |
1.规范执行国家和省公共基础课程标准,学生思想品质、文化素养目标达成度高;
2.规范执行国家、省和行业领域已有的专业课程标准,联合行业企业共同开发其它的专业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有机渗透技能大赛标准;
3.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有效对接。 |
公共基础课程标准、专业课程标准,开发的专业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
2-2课程管理(16分) |
2-2-1 课程实施(2分) |
1.有科学规范的课程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
2.开齐开足国家和省规定的课程;
3.教学进程安排科学有序,教学资源配置合理高效。 |
1.课程管理制度;
2.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
3.教学进程表、授课计划等课程实施的过程性资料。 |
2-2-2 教材选用与开发★(3分) |
1.有完善的教材选用和开发制度,并严格执行;
2.公共课统一使用国规和省荐教材,专业课、实践课按要求使用近5年国规教材,使用率80%以上;
3.根据行业产业的发展以及专业特点,联合行业企业及时更新、补充教学内容,积极开发活页讲义、学习手册、多媒体课件和校本教材等教学资源。 |
1.教材选用和开发制度;
2.教材选用及发放清单、审批资料;
3.国规省荐教材选用率统计表;
4.开发的活页讲义、学习手册;
5.校本教材清单。 |
2-2-3 数字化教学资源(3分) |
1.学校建有数字化学习资源管理和应用平台,重视数字化资源的开发和引进,本专业主干课程配有数字化教学资源;
2.数字化教学资源普遍进课程、进课堂,利用率高,成效显著;
3.建成广泛共享的专业教学资源库。 |
1.数字化资源建设、使用及反映建设成效的佐证资料。 |
2-2-4 教学模式改革★(5分) |
1.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专业教学过程对接生产工作过程,坚持教学做合一,广泛推行项目教学、情景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等。注重因材施教,注重学习与思考相结合、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实现产教融合,知行合一;
2. 推动教学方法改革,通过真实案例、真实项目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探究兴趣和职业兴趣。
3.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科学多元的评价标准与方式;
4.建立课堂教学质量分析、评比和反馈制度,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满意率达80%以上;
5.加快教学信息化步伐,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 |
1.教学模式改革方案及阶段性改革成果;
2.实施过程记录、典型案例。 |
2-2-5 精品课程与示范课(3分) |
1.制定精品课程建设方案;
2.有1门校级以上精品课程;
3.有1名以上专业教师获得省级示范课或研究课,或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技能大赛二等奖以上奖项。 |
1.精品课程建设方案及建设成果;
2.教学技能大赛的获奖证书和相关资料。 |
3.教学团队(20分) |
3-1专业负责人(5分) |
3-1-1 基本条件★(3分) |
1.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副教授以上职称,从事本专业教学5年以上;讲授2门及以上课程,每年完成规定的教学工作量;教学评价良好;
2.具有本专业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掌握行业领域和本专业现状与发展趋势,经常性参加行业领域的相关活动;五年内至少有6个月医院(企业)工作经历,持续保持与医院(企业)的密切联系;在校企合作上做出过突出成绩。
3.能将相关行业企业的最新技术成果及时转化为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
4.带领专业团队参与企业技术创新,为企业提供广泛的技术服务,在行业内有较大的影响力。有丰富的校外资源,具有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能够争取各方资源参与办学。
5.制定专业建设规划,制订(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能够带领专业团队开展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等工作。 |
教师业务档案。 |
3-1-2 知名度(科研教研)(2分) |
1.积极研究职业教育发展动态,熟悉本专业国内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本专业职业教育的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方法,对本专业领域内1-2个研究方向有深入的研究,在省内本专业领域内有一定的声望和影响力。
2.具有较强的教学改革意识,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主持完成省厅级及以上教学研究项目2项以上(含2项)或者获得过厅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1次以上,或有5篇以上论文在公开刊物公开发表;
3.主持过省级及以上教学基本建设项目(重点专业、教改试点专业、品牌专业、特色专业、精品课程、资源库建设、教学团队、实训基地等)。
4.主持或参与技术研发或技术服务并获得市级以上奖项,或在省级以上相关竞赛中获三等以上奖项,或市级以上专业带头人,或省职业教育教科研中心组成员,或省职业教育领军人才。 |
教师业务档案。 |
3-2专业教师(15分) |
3-2-1 数量结构★(5分) |
1.专业教师数与本专业学生数之比不低于1:27;
2.专任专业教师本科以上学历100%,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30%以上,高级职称30%以上,获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80%以上;获得技师以上职业资格或非教师系列相关专业中级以上技术职称40%以上,或80%以上获得相关行业执业资格;
3.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20%-40%,均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或技师以上职业资格,30%以上具有高级职称或高级技师;
4.“双师型”教师比例80%以上,每名专任专业教师都有紧密合作企业经历。 |
1.专任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花名册;
2.学生花名册;
3.专任专业教师业务档案;
4.兼职教师聘任资料;
5.相关统计表。 |
3-2-2 能力素质(5分) |
1.师德高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从严治教,课程改革与创新意识强,胜任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高,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平均全校前30%;
2.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及网络资源,具有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3.除专业负责人以外,有教师主持或作为核心成员参与省级以上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或在省级以上竞赛中获奖,或指导学生在省级以上竞赛中获得二等奖以上奖项,或60%以上教师有论文在公开刊物发表或获奖; |
1.相关教案、课件、软件;
2.课题、论文、获奖证书;
3.相关统计表。 |
3-2-3 培训与教研(3分) |
1.开展全员培训,具有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年度师资培训及教研活动计划,有措施和经费保障;
2. 建立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制度,专任专业教师每3年到企业实践不少于6个月;
3.建立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并有效实施,加强绩效考核评价。 |
1. 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年度师资培训及教研活动计划;
2.本专业教研活动记录;
3.培训统计表及佐证材料;
4.教师企业实践的统计表及过程性资料;
5. 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及相关资料。 |
3-2-4 评价制度(2分) |
建立和完善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绩效考核评价与内部分配机制,将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师绩效评价挂钩。 |
教师绩效考核汇总表。 |
4.教学条件(9分) |
4-1实训基地(8分) |
4-1-1 校内实训基地 ★(4分) |
1.实训基地建有真实(仿真)环境的教学工场,设施设备先进,数量和工位与办学规模相适应,具备实践教学、职业资格鉴定、技能竞赛、社会服务等功能;
2.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5000元以上;
3.有健全的实训基地管理制度,执行良好。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实验实训开出率100%;教学仪器设备利用率高,平均利用率70%以上。 |
1.校内实训基地基本情况一览表;
2.平均利用率统计表;
3.教学仪器设备的固定资产账册;
4.生均值统计表;
5.校内实训基地管理制度;
6.校内实验实训项目及开出情况统计表。 |
4-1-2 校外实训实习基地★(4分) |
1.有不少于8个、合作协议满3年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其中辖市区域内的不少于3个,骨干企业不少于3个;
2.有协议、有计划,行业企业实习指导人员数量、素质、结构满足实学生顶岗实训要求。
3.有健全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 |
1.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基本情况一览表;
2.实训实习合作协议;
3.实习指导人员基本情况一览表;
4.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管理制度及实施资料。 |
4-2 专业图书(1分) |
4-2-1 专业图书(1分) |
有图书资料满足课程教学需要,生均图书生均图书8册以上,并有计划地逐年增加,每年新购专业图书生均0.5册以上,订阅专业期刊在10种以上,图书流通率高。 |
专业图书统计表及可供核对的图书信息系统,每年新购专业图书及订阅专业期刊目录等。 |
5.教学实施(10分) |
5-1常规管理(7分) |
5-1-1 课堂教学管理(2分) |
1.有健全的教学管理组织和制度,管理手段先进,教学管理规范、有效;
2.教师教学水平高,课堂教学规范、高效;
3.有适合本专业特点的各环节教学质量标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运行良好。 |
1.教学管理组织机构、职责和名单;
2.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制度;
3.教学管理的过程性资料等。 |
5-1-2实习实训管理★(5分) |
1.实习实训管理制度健全,配套措施完善,执行效果好;
2. 以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专业技能培养为核心,行业企业实质性地参与实习实训方案制定,建立较完整、较先进、较稳定的实践教育体系。
3.改革创新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学生实习岗位专业对口(对口率为100%),工作学习内容与专业能力提升要求相一致;
4.加强实习管理,突出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强化对实习学生、管理人员和指导教师的评价考核;
5.落实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制度,学生能按时获得合理的实习报酬,学生对实习的满意度较高。 |
1.校企实习协议、管理制度;
2.管理机构、岗位职责和管理人员名单;
3.实习教学计划、教师实习指导记录、学生实习手册;
4.实习责任保险的相关材料;
5.学生对实习的满意度调查表。 |
5-2 创新管理(2分) |
5-2-1 教学管理创新(3分) |
1.二级教学管理组织体系健全,建立了与产教结合、教学创新相适应的服务性、开放性的管理组织和制度,普遍使用数字化、网络化管理手段;
2.在教务处指导下,积极实施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注重综合素质培养、专业视野拓展,全时空开放专业教学资源;
3.围绕课程建设、项目开发、技术服务等,组成2个以上有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的教师工作团队,形成教师合作发展机制;
4. 改进教育质量评价。把毕业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就业质量和用人单位满意度作为考核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引导行业企业、学生和家长参与教学质量评价,探索建立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制度。 |
1.教学管理机构、岗位职责、管理人员名单;2.反映行业企业参与教学管理的资料;
3.数字化教学管理系统及运行情况;
4.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实施方案及实施资料;
5.专业教师工作团队建设的有关资料。 |
6.质量效益(16分) |
6-1 办学规模(1分) |
6-1-1 学历教育人数★(1分) |
本专业连续招生3年以上,年招生100人以上,在校生规模300人以上。 |
在籍学生统计表及可供核对的学籍管理信息库。 |
6-2培养质量(12分) |
6-2-1双证率★(3分) |
1.毕业生95%以上获得本专业中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80%以上获得本专业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80%以上获得相关行业执业资格证书;
2.毕业生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95%以上,高职高专英语应用能力统考合格率80%以上,普通话测试二乙以上90%,相关应用水平等级考试综合取证率80%以上。 |
1.毕业生名册、职业(执业)资格证书获得情况统计表及证明资料;
2.应用水平等级考试相关资料及统计表。 |
6-2-2 竞赛与成绩(2分) |
1.普遍开展校级技能大赛、创新大赛,本专业学生参赛率100%;
2.本专业学生在省级以上教育部门或行业部门组织的技能大赛、创新大赛及其它有关大赛等竞赛中获得三等奖以上奖项。 |
1.校级技能竞赛、创新大赛方案及实施资料;
2.参加省级以上竞赛的获奖情况及证明资料。 |
6-2-3 就业与创业★(3分) |
1.毕业生就业率95%以上,协议就业率70%以上;对口就业率80%以上;
2.毕业生就业质量高,起薪较高,就业满意度较高;
3.开设职业生涯指导和创业教育课程,有本专业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和创业项目,毕业生中就业创业典型多,事迹汇编入册。 |
1.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表及毕业生就业单位清单;
2.劳动合同、高校录取通知书复印件;
3.就业创业教育、创业实践基地和项目的相关资料;
4.毕业生就业创业典型事迹,反映就业满意度的资料等。 |
6-2-4 社会声誉(3分) |
1.近3年录取新生报到率90%以上;
2.在校生对本专业的满意度90%以上;
3.毕业生及家长满意度达90%以上;
4.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90%以上。 |
1. 学校提供近3年招生计划、录取资料、各年度新生的编班名单;
2.学生满意度调查表,
3.近3年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和用人单位评价原始资料、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调查表及统计表。 |
6-2-5 状态数据(1分) |
1.按学校要求,及时、准确填报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
2.按学校要求,及时撰写、报送专业人才培养年度质量报告。 |
1.网填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
2.专业人才培养年度质量报告。 |
6-3 社会服务(3分) |
6-3-1 技术服务(1分) |
参与行业企业技术项目研发与服务,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技术项目研发与服务取得效益的有关证明资料。 |
6-1-2 社会培训(1分) |
每年承担相关专业领域的社会职业培训人数达到在校学生数的80%以上(参培学员接受培训满12课时计1人次)。 |
培训通知、花名册、培训计划、考勤考核等资料。 |
6-3-2 专业资源共享(1分) |
1.专业资源应用于技术研发和服务、职业资格鉴定、专业技能竞赛等,成效显著;
2.专业资源对本区域其它学校开放,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 |
反映专业资源共享和发挥示范、引领方面的材料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