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医学美容技术
  ■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医学美容技术 >>> 管理制度 >>> 正文
管理制度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关于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工作的意见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和《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2002]2号)以及教育部等七个部委《关于加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2号)精神,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合作教育之路”的办学指导思想,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工作,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大力培养高素质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1.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教育工作的全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产学研合作教育为突破口,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大专业建设和改造的力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工作水平,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创新,明确产学研合作教育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积极探索适合于我校实际的独具特色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新途径、新模式和新方法,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校改革、建设和发展;促进培养双师型教师;促进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2.坚持面向市场,就业引导。以就业为导向,把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作为改革的方向,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作为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适应社会市场需求,适应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在主动适应过程中提供优质服务。

3.坚持满足教学,服务行业。既重视学生专业岗位技术能力培养,又要重视在实践中加强思想教育和职业素质培养,最终达到培养合格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在满足教学需求的同时,还必须坚持为地方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服务,使医药卫生单位和相关企业获得更为显著的效益,使合作部门得到更大的支持。

4.坚持产教结合,共同发展。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中,充分调动学校、用人单位及其管理部门的积极性,坚持机制和体制创新,积极探索具有我校特色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模式,使学生实践技能得到提高,教学改革和教学方法得到突破,教育质量得到提高。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一方面锻炼教师,充实教材内容,促进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另一方面,学校为医药卫生单位和相关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指导,提高合作单位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从而在合作双方的互惠互利中实现双赢

三、途径、模式和方法

1.成立校系两级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的作用。学校和各系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要广泛吸收政府部门、企业、行业协会的知名专家和富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研讨学校的专业建设与发展,要给校外专家多提供参与学校专业建设和改革研讨的机会,使他们能为学校专业改革、课程改革、产教合作、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中提供决策咨询。

2.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各项实践能力的培养最终都要落实到实践教学体系及其教学过程中去。因此,构建一个与理论教学体系相互平行、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保证高职高专教学质量的关键。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实施,尽可能实现学校教育与岗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3.加大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力度,不断深化校内实验实训基地管理改革,将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成学生实践技能培训、教师科研和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基地。

4.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校与各级各类卫生单位签定长期合作协议,依托他们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场地,并接纳一部分学生就业;聘请一部分富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为实习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实习;有条件的专业要改变过去单纯地让学生毕业前参加一次校外实习的做法,尽可能每学期都能够安排学生到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一定时间的实践活动,提高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利用率和学生技能培养效果。

5.优化教学评价机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高职高专教育的教学效果不仅体现在考试分数的高低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实践操作能力和社会对毕业生的认可程度上,为此,要对学生学业成绩考核进行改革。首先,改革成绩评定办法。加大实践教学的成绩比例,在评定中增加技能训练项目,突出其实践能力在考试过程中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水平。其次,改革考试办法。从过去强调理论考核转变为加强现场考核,以促进教学改革和检验教学成绩。

6.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工作。在学校统筹规划与安排之下,有计划、有目的、分期分批派出专业教师到相关医疗卫生行业单位进修学习和参加实习带教工作,注重形成教师定期进行实践锻炼的机制。一方面了解所从事专业目前的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另一方面提高自己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科研开发能力。

7.积极开展订单式教育,探索校企(院)合作办学新模式。从专业设置与调整、教学计划制定与修改、教学实施、实习实训直至学生就业等方面,都要发挥用人单位的作用,实现人才培养与就业一体化。各系应走出本校门,同医药卫生单位和相关企业签订培养合同,并按合作单位的要求培养人才,争取获得尽可能多的院(企)“订单”。

8.有条件的专业要积极探索学工交替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即合作单位和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实施意见,学生到校后首先到合作单位见习,由合作单位负责学生的入学教育与专业思想教育,学生通过见习,了解单位的管理和生产技术,了解单位对员工的职业素质和能力要求,感受合作单位文化;然后学生在学校进行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同时又到单位进行顶岗参加生产实践;最后独立上岗并完成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9.适当条件下,各系可以利用自身的师资优势,根据社会、特别是校外实习基地的某些具体需要,对其人员进行专项知识或技能培训,为相关行业发展服务。

10.抓好科研及技术开发,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一是主动参与医药卫生单位科研开发项目,提高教师自身的科研能力;二是有价值的自有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尽快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三是带着教学中的一些课题,到合作单位学习请教,直接服务于教学工作。逐步形成“科研促教学、产业促专业”的科教一体化网络。

11.学校根据情况,在适当时机可以邀请企事业单位的领导、专家、企业家和省内一些高职高专院校的领导,组织举办高职高专教育论坛,探讨搞好高职高专教育的新路子、新模式,并为我校发展获取智力支持。原则上每2年举办一次。

12.加强对产学研合作教育工作的检查、考核与评估。将产学研合作教育工作纳入对各系部教学工作的考核体系之中,要通过平时的现场查看,听取汇报,个别走访及期末的统一检查考核等形成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检查,及时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使我校产学研合作教育不断取得新的成果。建立奖励机制,设立产学研合作教育奖励基金,对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中作出突出成绩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给予奖励。

                                                    

                                                           二○○五年十二月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