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推拿专业核心课程标准
《经络与腧穴》课程标准
建议学时数:108学时(理论:68学时,实训:40学时) 学分:6学分
适用专业:针灸推拿
先修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人体解剖学》
开课组:《经络与腧穴》课程组
一、课程设置
(一)设置依据
《经络与腧穴》课程依据针灸推拿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农村基层、城镇社区等卫生行业针灸推拿临床岗位能力需求设置,重点培养学生“诊疗、预防、康复、保健、健康教育”的能力,是针灸推拿专业主要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以农村基层、城镇社区等卫生行业针灸推拿临床岗位能力要求及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考核标准确定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素质目标,同时兼顾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和学生可持续发展需要。
(二)课程定位
《经络与腧穴》是针灸推拿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本课程参照中医医师执业资格标准,以针灸推拿临床岗位任职要求为目标,紧密联系临床实际,针对不同针灸推拿岗位的工作任务,如临床针灸推拿、社区针灸推拿和家庭针灸推拿、康复保健等岗位的需求,构建以任务引领型为主的课程体系。课程定位的主要依据:①针灸推拿专业培养目标;②针灸岗位相关技术和任职要求;③国家执业中医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④临床针灸师、推拿师、针灸推拿师、保健按摩师、中医师、康复师等岗位群的职业能力需要。
该课程为《中医基础理论》、《人体解剖学》等基础课的后续课程,为《针法灸法学》、《针灸治疗学》的前续课程,是针灸推拿专业的基础理论课,在培养学生针灸推拿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方面起着主要的支撑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熟练掌握针灸推拿临床工作岗位所必须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学生从事针灸推拿临床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开设学期在第二学期,共108学时(理论:68学时,实训:40学时)。该课程为《经络与腧穴》等基础课的后续课程,为《针灸治疗》的前续课程,是针灸推拿专业的基础理论课,在培养学生针灸推拿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方面起着主要的支撑作用。该课程是研究如何运用各种针灸临床操作技术进行治疗,
(三)设计思路
1.教学内容选择与组织
《经络与腧穴》课程组通过对针灸推拿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调研,结合针灸推拿临床岗位的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以针灸推拿岗位工作过程为基础,参照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打破传统的选取课程内容的框架,突出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坚持理论教学与动手操作于一体,坚持必需和够用的原则,确定课程内容,最终实现实践性、开放性的教学理念。《经络与腧穴》课程分为四大模块——经络腧穴总论、经络腧穴各论、经络的纵横关系、经络腧穴现代研究。教学组织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及认知规律。
2.教学模式与方法应用
(1)教、学、做一体化 在高职高专教学诸多环节中,实践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把课堂搬到实训室,让老师在“做中教”,让学生在“做中学”。通过实际动手,提高学生的画经、点穴的准确性。
(2)角色互换训练 对经脉循行及腧穴定位部分,要求学生采取一对一的方式,边说边画经、边说边点穴,两人一组,实施角色互换训练,促进学生熟练掌握经脉的循行及常用腧穴的定位。
(3)工学结合 为了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课题组组织学生到学校附属医院、荆州市中医院等实习医院进行岗位见习,到社区进行校外义诊,建议学生利用节假日到康复保健等相关机构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亲历真实的教学过程。鼓励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做到教学与就业“零距离”对接。
根据教学内容及针灸推拿专业学生特点,本课程有针对性地采用了启发式教学、分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互换训练、以赛促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特点。
3、考核方式
课程的总评成绩一般由过程评估、技能考核和终结性评估构成。本课程注重基于能力本位的课程考核方法,突出技能考核,强调过程评估。通过画经点穴测试考察学生经脉循行及腧穴定位的准确性;通过过程评估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通过终结性评估则评价学生对本门课程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深度和掌握情况。
二、课程目标
课程组与医院深度融合,坚持以“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导向,以适应用人单位岗位能力的需求为根本,参照国家执业中医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的标准,与行业专家共同商讨制定本课程标准,确定综合职业能力发展的培养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
(一) 知识目标
掌握经络腧穴的基本内容,重点掌握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的循行和病候以及常用腧穴的类别、定位、主治、配伍及针灸方法;熟悉经络与腧穴的现代研究成果。
(二) 能力目标
具有在人体上准确画出经络、点出穴位的能力;具有在相应岗位需要的职业能力;具有应用经络腧穴知识进行预防疾病、康复保健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就业、创业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
(三) 素质目标
专业思想巩固,热爱针灸推拿事业;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有关心病人与客人、乐于奉献的良好职业道德风尚;具有认真求实、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勇于实践的良好品质;具备一定的卫生宣教能力。
三、课程内容和要求
序号 |
学习任务及课时 |
知识、技能、素质要求 |
一级栏目 |
二级栏目 |
课时 |
1
|
经络腧穴总论 |
经络总论 |
4 |
知识目标:
1. 掌握经络的基本概念。
2. 掌握经络系统的组成和分布概况。
3. 掌握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走向、流注、交接规
律。
4. 熟悉经络与脏腑、阴阳的关系和经络的功用。
5. 熟悉奇经八脉的概念、大致循行和功能。
6. 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技能目标:
1. 能正确画出十二经脉的循行流注图。
2. 能大致画出奇经八脉的体表分布。
素质目标:
1.专业思想巩固,热爱针灸推拿专业。
2.具有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具有关心病人和客人的高尚医疗道德和良好职业素质。
3.具有强烈的责任感。 |
腧穴总论 |
4 |
知识目标:
1. 掌握腧穴概念、分类、定位方法。
2. 掌握特定穴的意义和分类。
3. 掌握腧穴的作用、主治规律。
4. 了解腧穴的命名。
技能目标:
1. 能熟练运用腧穴的定位方法。
2. 能举例说明腧穴的主治作用。
素质目标:
1. 具有沟通、协调、语言表达、发现问题能力。
2. 具有积极向上、团队合作精神。 |
经络腧穴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
2 |
知识目标:
1. 熟悉经络腧穴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2. 了解历代经络腧穴的有关著述。
技能目标:
1. 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2. 具有掌握知识并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素质目标:
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耐心及亲和力。 |
2 |
经络腧穴各论 |
十二经脉 |
70 |
知识目标:
1. 掌握《灵枢·经脉》中十二经脉循行的原文。
2. 掌握十二经脉中重点腧穴的定位、主治、操作、
归经和特定穴属性。
3. 熟悉十二经脉中非重点腧穴的定位、主治、操作、
归经。
4. 熟悉十二经病候。
5. 熟悉十二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的内容。
6. 了解十二经穴位的局部解剖层次要点、配伍、文
献摘要。
7. 了解十二经各经穴数及起止穴。
技能目标:
1. 能熟练地在人体上点出十二经脉常用腧穴的定位。
2. 能熟练画出十二经脉在人体上的体表循行分布。
素质目标:
1. 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耐心及亲和力。
2. 具有勤备好学、刻苦钻研、勇于实践的良好品质。 |
奇经八脉 |
20 |
知识目标:
1. 掌握《灵枢·经脉》中任脉、督脉循行的原文。
2. 掌握任脉、督脉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操作。
3. 掌握奇经八脉各自的作用。
4. 熟悉奇经八脉的病候。
5. 了解任脉、督脉穴位的解剖、配伍和文献摘要。
6. 了解冲脉、带脉、阳跷脉、阴跷脉、阳维脉、阴
维脉的循行分布。
技能目标:
1. 能在人体上画出奇经八脉体表循行。
2. 能在人体上点出任脉及督脉腧穴的定位。
3. 具有针灸师、推拿师、针灸推拿师、保健按摩师、
美容师、康复师、中医师等岗位群的职业能力。
素质目标:
1. 对病人及客人要有耐心和爱心。
2. 具有认真求实、勤奋好学的优秀品质。 |
奇穴 |
4 |
知识目标:
1. 掌握常用奇穴的定位、主治及操作。
2. 熟悉一般奇穴的定位、主治及操作。
3. 了解奇穴的解剖、配伍和文献摘要。
技能目标:
1. 能熟练点出常用奇穴的定位。
2. 能大致点出一般奇穴的定位。
素质目标:
具有沟通、协调、语言表达、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
3 |
经络的纵横关系 |
,
经络的纵横关系 |
4 |
知识目标:
1. 掌握根结与标本、气街与四海的意义。
2. 熟悉根结与标本、气街与四海内容。
3. 了解根结与标本、气街与四海的应用。
技能目标:
1. 能在人体上点出根结、标本的位置。
2. 能在人体上点出气街、四海的位置。
素质目标:
1. 勤于思考,善于表达。
2. 具有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
4 |
经络腧穴现代研究 |
经络腧穴现代研究 |
6 |
知识目标:
1. 熟悉经络现象的现代研究。
2. 熟悉腧穴现代研究进展。
3. 了解经络实质的现代研究。
技能目标:
1. 能大致说出经络循经感传现象。
2. 能运用多种测量体表阻抗的仪器进行经络检测。
3. 启发、培养学生的科研思路和方法。
素质目标:
1. 勤于思考,刻苦钻研,勇于创新。
2. 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合计 |
4 |
8 |
108 |
|
四、实施建议
(一)教学基本要求
1.师资要求
按照针灸推拿专业平均120人/年的招生规模,本课程需配置专职教师6人,其中主讲教师4人,要求针灸推拿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且必须具有“双师”资格;助教2人,要求针灸推拿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其中,正高(教授、主任医师)1人,占16.7℅;副高(副教授、副主任医师)2人,占33.3℅;中级(讲师、主治医师)3人,占50℅。校内实训教师2名,要求大专以上学历。并按专业教师数量1:1配置兼职教师,兼职教师必须由具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和实习带教经验的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担任。
2.实训基地
(1)校内实训环境 按照临床针灸推拿岗位需要,建立仿真针灸推拿实训中心,设有5个针灸推拿实训场所,设备齐全,主要设备有电动针灸模型、170㎝人体针灸模型、50㎝人体针灸模型、电针治疗仪、针刺手法参数测定仪、特定电磁波治疗仪、低频治疗仪、超短波治疗仪、电运动治疗仪等。让学生有足够的场地和足够的仪器设备进行学习和技能操作。
(2)校外实习基地 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和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学校对拟建立的实习医院必须进行考查评估,选择级别、技术构成和管理水平都较高的医院。校院双方在协商一致的条件下签订合作协议,规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我校针灸推拿专业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20多个,主要为二甲以上医院。学校重视与实习医院的协调,积极创造条件,保证学生有一对一的老师带教,真正做到教学内容与实习、实训内容的衔接和扩展。
(二)教学建议
1.教学模式
(1)教、学、做一体化
(2)工学结合
2.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
(2)分组讨论
(3)案例分析
(4)角色互换训练
(5)以赛促学法
3.教学手段
(1)传统教学手段 针灸模型、针灸挂图、示意图等。
(2)重视电化教学,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一是利用网络资源,获取先进的经络腧穴教学方法,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二是精选部分教学光盘,辅助课堂教学,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
(3)利用校园网络与精品课程平台,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 我校创建的《针灸学》省
级精品课程网站,已经成为学生获取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又一个平台;网站的在线交流,实现了师生互动。通过《针灸学》省级精品课程网站,还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全国共享。
(三)教材选用及参考
1.推荐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王德敬主编的《经络与腧穴》,2010年6月第2版。根据职业岗位需要,课程组将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地取舍与序化。
2.实训指导:自编。内容重点为经脉循行及常用腧穴的定位,指导学生通过自身画经点穴或相互画经点穴,提高画经及腧穴定位的准确性,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学生评价与考核
《经络与腧穴》课程评价与考核遵循《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要改革考试方法,除笔试外,还可以采取口试、答辩和现场测试、操作等多种考试形式,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精神,在制定考核评价方案的过程中,注重过程考核,突出实训考核和能力测评,综合评价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络与腧穴课程考核评价方案(见表2)。
表2 经络腧穴学课程考核评价方案
考核项目 |
考核方式 |
考核内容及目的 |
平时测评
画经
腧穴定位
期末考核
|
随时抽查
现场口试十四经脉循行原文
用手画出十二经脉体表循行
实训室抽签考核
现场口试腧穴定位及归经
彩笔点出腧穴的具体位置
实训室抽签考核
课堂笔试
闭卷考核 |
包括课堂作业、实训报告、随堂测试和平时表现等,主要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等。
画经考核以十二经脉为主,每人每次从十二经脉中随机抽取3条,边说边画。主要考查学生画经的准确性,以及十二经脉循行原文理解和掌握情况。
腧穴点穴考核以临床常见疾病中的重点腧穴为主,主要为特定穴中的五输穴、原络穴、俞募穴、下合穴和八会穴等,约200个穴位,以必须、够用为度。主要考查学生腧穴定位的准确性,以及对腧穴定位的记忆和腧穴归经的掌握情况。
包括经络总论、腧穴总论、经络腧穴各论及根结与标本、气街与四海。主要考查学生经络腧穴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针法灸法》课程标准
建议学时数:86学时 学分:5分
适用专业:针灸推拿
先修课程:经络与腧穴
开课组:针法灸法课程组
一、课程设置
(一)设置依据
《针法灸法》课程依据针灸推拿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基层卫生行业针灸临床岗位能力需求,重点对专业核心能力“诊疗、预防、养生、康复”起主要支撑作用,是针灸推拿学专业主要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以基层卫生行业针灸推拿临床岗位能力要求及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考核标准确定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素质目标,同时兼顾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和学生可持续发展需要。
(二)课程定位
《针灸治疗》是针灸推拿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本课程参照中医医师执业资格标准,以针灸推拿临床岗位任职要求为目标,紧密联系临床实际,针对不同针灸推拿岗位的工作任务,如临床针灸推拿、社区针灸推拿和家庭针灸推拿、康复保健等岗位的需求,构建以任务引领型为主的课程体系。课程定位的主要依据:①针灸推拿专业培养目标;②针灸岗位相关技术和任职要求;③国家执业中医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④临床针灸师、推拿师、针灸推拿师、保健按摩师、中医师、康复师等岗位群的职业能力需要。
该课程为《经络与腧穴》等基础课的后续课程,为《针灸治疗》的前续课程,是针灸推拿专业的基础理论课,在培养学生针灸推拿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方面起着主要的支撑作用。该课程是研究如何运用各种针灸临床操作技术进行治疗,是针灸推拿专业的核心课程。学好本课程对步入针灸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熟练掌握针灸临床岗位所必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其基本的针灸临床思维。开设学期在第三学期,共86学时(理论:42学时,实训:44学时)。
(三)设计思路
1.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
《针法灸法》课程组通过对针灸推拿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调研,分析岗位能力和核心能力,参照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整合,构建出新的课程内容体系。《针法灸法》课程分为四大模块——针法、灸法、拔罐法、特种针法。
2.教学模式及方法
教学改革实践中,改变传统的“灌输式”为主的讲授方式,强调以实体操作为方向,以技能训练为核心,实行以知识中心型教育向能力中心型教育转化的教学模式。
(1)以实体操作为方向
学生置于全真针灸实训室中,包括有经穴仪、电针仪、针灸手法模拟仪、红外线治疗仪等教学辅助材料,随时供老师现场演示,学生实践操作使用。使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及时的通过人体实际操作,来达到学生能真正掌握的目的。
(2)以技能训练为核心
技能训练应该是本课程的核心所在,即技能的掌握应该是强化训练才能掌握。因此教学安排中有较多的实训课进行训练,以达到熟练的目的。
3.考核方式的选择
为突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能快速适应基层针灸推拿临床岗位的要求;适应中医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的要求,在考核的时候,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综合考虑,如:平时阶段性考核、期末技能考核、期末理论考核。
二、课程目标
坚持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导向,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技能。而要建设具有我校特色的针灸推拿专业,就必须以适应用人单位岗位能力的需求为根本,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课程组通过和基层卫生行业从事针灸推拿医疗机构及保健养生类机构广泛的交流,真正做到学校与医院、企业相结合,资源共享,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
(四) 知识目标
掌握毫针刺法、灸法、拔罐法、古典刺法、特种针法、穴位疗法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重点掌握各种疗法的基本概念、操作方法及应用范围。熟悉各种疗法的基本原理、注意事项。了解针法灸法的发展简史、研究范围及相关现代研究。
(五) 能力目标
具有熟练运用毫针、灸法、拔罐法、穴位注射、古典针灸等对患者进行操作治疗的能力;具备熟练掌握各种疗法的注意事项;能熟练掌握各种疗法的应用范围及禁忌等的能力。
(六) 素质目标
专业思想巩固,热爱并献身于针灸事业;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风尚;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具有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的优良品质。
三、课程内容和要求
序号 |
学习任务及课时 |
知识、技能、素质要求 |
一级栏目 |
二级栏目 |
课时 |
1 |
针法 |
概论 |
2 |
知识要求:
1.掌握针法灸法学的概念。
2.了解刺法灸法的起源、形成及发展。
技能要求:
能辨别九针的形状和用途。
素质要求:
培养学生对针灸学的兴趣。 |
毫针刺法 |
20 |
知识要求:
1.掌握毫针的选择;毫针进针、行针、留针及出针等操作的基本方法;得气意义、表现、影响得气的原因和促使得气的方法。
2.熟悉毫针常用的规格与结构;常用的针刺体位、消毒方法;侯气、催气、行气和守气的含义;针刺补泻;针刺宜忌;常见的针刺异常情况的预防与处理。
3.了解治神与守神。
技能要求:
能熟练运用毫针各种刺法。
素质要求:
培养学生严谨的专业态度及安全意识。 |
古代刺法 |
6 |
知识要求:
1.熟悉飞针走气法、烧山火,透天凉手法及透穴法。
2.了解《内经》、《难经》论刺法,以及历代医家的代表刺灸方法。
技能要求:
能进行飞针走气法、烧山火,透天凉手法及透穴手法的操作。
素质要求:
培养学生严谨的专业态度及安全意识。 |
2 |
灸法 |
灸法 |
6 |
知识要求:
1.掌握灸法的定义、特点;掌握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等常用灸法的操作和临床应用。
2.熟悉灸法的分类、作用及灸感、灸量、灸法补泻;熟悉灸法的操作的注意事项。
3.了解温灸器灸和非艾灸类的操作及临床应用。
技能要求:
能熟练地进行常用灸法的操作
素质要求:
培养学生严谨的专业态度及安全意识。 |
3 |
拔罐法 |
拔罐法 |
4 |
知识要求:
1.掌握常用的拔罐方法。
2.熟悉拔罐的作用、适应证和拔罐的应用注意事项。
3.了解拔罐的起源和发展以及罐的种类。
技能要求:
能熟练地进行常用拔罐法的操作,能掌握拔罐法的临床应用。
素质要求:
培养学生严谨的专业态度及安全意识。 |
4 |
特殊针法 |
特种针法 |
6 |
知识要求:
1.掌握三棱针、皮肤针的概念及特点。
2.熟悉三棱针、皮肤针的操作方法、适应证与应用注意事项。
3.了解皮内针、火针、芒针的概念、特点、操作方法、适应证与应用注意事项。
技能要求:
1.能进行三棱针、皮肤针法的操作。
2.具有针对不同病症选用不同针法的能力。
素质要求:
培养学生严谨的专业态度及安全意识。 |
耳针、
头针 |
12 |
知识要求:
1.掌握耳针、头针的概念、特点;常用耳穴与头针标准线的定位、主治。
2.熟悉耳针与头针的操作方法、临床应用与注意事项。
3.了解耳针、头针的起源和发展。
技能要求:
1.能掌握耳穴和头皮刺激区的定位。
2.能进行耳针、头针的操作。
3.具有根据临床病症选用耳穴、头针标准线的能力。
素质要求:
培养学生严谨的专业态度及安全意识。 |
穴位治疗技术 |
6 |
知识要求:
1.掌握电针、穴位注射的概念、特点及操作方法。
2.熟悉电针、穴位注射的临床应用和注意事项。
3.了解穴位贴敷、磁疗、激光照射的概念、特点、操作方法、适应证与注意事项。
技能要求:
掌握电针、穴位注射的操作技术。
素质要求:
培养学生严谨的专业态度及安全意识。 |
特色疗法 |
10 |
知识要求:
1.掌握刮痧疗法、针刀疗法、浮针疗法的概念及特点。
2.熟悉刮痧疗法的操作方法、临床应用与注意事项。
3.了解针刀疗法、浮针疗法的操作方法、临床应用与注意事项。
技能要求:
基本掌握刮痧的操作技术。
素质要求:
培养学生严谨的专业态度及安全意识。 |
合计 |
|
|
72 |
|
四、实施建议
(一)教学基本要求
1.师资要求
(1)按照针推专业平均120人/年的招生规模,本课程需配置专职教师6人,其中主讲教师4人,要求针灸推拿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且必须具有“双师”资格;助教2人,要求针推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其中,正高(教授、主任医师)1人,占16.7℅;副高(副教授、副主任医师)2人,占33.3℅;中级(讲师、主治医师)3人,占50℅。校内实训教师2名,要求大专以上学历。并按专业教师数量1:1配置兼职教师,兼职教师必须由具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和实习带教经验的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担任。
(2)课程组的实验教师1名,具有中医助理执业医师以上资格,负责实训基地的管理与维护和课程仪器、设备的准备。
2.实训基地
(1)校内实训环境 按照临床针灸岗位需要,建立仿真针灸实训中心,需设5个针灸实训场所(含针灸床、凳、多媒体设备一套、电针治疗仪、电动针灸模型、针刺手法参数测定仪、特定电磁波治疗仪、低频治疗仪、超短波治疗仪、电运动治疗仪、170㎝人体针灸模型、50㎝人体针灸模型等)。
(2)校外实习基地 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和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学校对拟建立的实习医院必须进行考查评估,选择级别、技术构成和管理水平都较高的医院。校院双方在协商一致的条件下签订合作协议,规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我校针推专业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30多个,均为二甲以上医院。学校重视与实习医院的协调,积极创造条件,保证学生有一对一的老师带教,真正做到教学内容与实习、实训内容的衔接和扩展。。
3.课程资源
搭建网络平台(精品课程),实现课程资源共享,包括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师教案、多媒体课件、模拟试卷及针灸治疗图片资料库、针灸治疗视频库和教学课程录像,方便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教学建议
1.教学模式
《针法灸法》作为针灸推拿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应基于临床实际工作过程,注重技能操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教学中注重教、学、练交替,逐步构筑学生的技能操作能力。
2.教学方法
抓住《针法灸法》实践性很强的特点,引导和鼓励学生多动手、多操作,以培养学生的熟练的技能操作能力;探索各种技能训练方法。
3.教学手段
(1)理论教学:通过各种方法如图片、视频及各种模拟手法对学生进行教学。
(2)教师示范:通过理论教学后在实训室里由老师进行规范性操作示教,以及难点、各种细节及注意事项的讲解。
(3)学生实训:老师示教后,学生按组或自身或相互间进行实体训练,某些不适合人体操作的由仪器等训练代替。老师巡回进行指导和纠正。
(三)教材选用
重视教材的选择和建设,根据课程的发展和专业培养目标对基础知识的要求,选用卫生部规划教材。配套教材有《针法灸法实践教学大纲》、《针法灸法实训指导》等满足教学的需要,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和质量。在配套教材的编写中将知识模块和学习方法指导纳入其中,使学生明确本课程应掌握的知识重点,为学生化解知识难点,帮助学生解决本课程理解和记忆难的问题。与中医临床实际工作过程和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零距离接轨,帮助同学们更好的理论与技能的学习与结合。
五、教学项目设计
表2 学习情境一:毫针刺法
学习情境一:毫针刺法 |
28学时 |
项目目标 |
掌握毫针各种刺法的操作方法及应用,熟悉各种刺法的概念及注意事项 |
项目任务 |
1.熟悉毫针各种刺法的概念。
2.掌握毫针各种刺法的操作方法及应用。
3.熟悉毫针各种刺法的注意事项。 |
教师知识与能力要求 |
双师型,中级以上职称,具有从事临床诊疗活动时限较长,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教师。能把握教学重点、难点、化难为易,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语言表达能力好,善于与学生沟通。 |
学生知识与能力准备 |
掌握经络腧穴,基本了解针灸临床思维模式,并具有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
教学材料 |
教材、教案、讲稿 |
使用工具 |
多媒体设备、视频教辅材料、毫针、电针治疗仪、电动针灸模型、针刺手法参数测定仪、酒精棉球等 |
步骤 |
教学内容 |
教学方法建议 |
学时 |
理论讲授 |
毫针刺法 |
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
20 |
视频演示 |
毫针各种刺法 |
2 |
实验室实训 |
1.先由老师各种灸法的操作
2.再由学生分组操作,老师进行巡回指导及纠正 |
4 |
|
|
|
|
|
表3 学习情境二:灸法
学习情境二:灸法 |
6学时 |
项目目标 |
掌握各种灸法的操作方法及应用,熟悉各种灸法的概念及注意事项 |
项目任务 |
1. 熟悉各种灸法的概念。
2. 掌握各种灸法的操作方法及应用。
3. 熟悉各种灸法的注意事项。 |
教师知识与能力要求 |
双师型,中级以上职称,具有从事临床诊疗活动时限较长,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教师。能把握教学重点、难点、化难为易,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语言表达能力好,善于与学生沟通。 |
学生知识与能力准备 |
掌握经络腧穴,基本了解针灸临床思维模式,并具有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
教学材料 |
教材、教案、讲稿 |
使用工具 |
多媒体设备、视频教辅材料、艾条、艾灸盒、毫针、酒精棉球等 |
步骤 |
教学内容 |
教学方法建议 |
学时 |
理论讲授 |
各种灸法 |
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
20 |
视频演示 |
各种灸法操作 |
2 |
实验室实训 |
1.先由老师各种灸法的操作
2.再由学生分组操作,老师进行巡回指导及纠正 |
4 |
|
|
|
|
|
表4 学习情境三:拔罐法
学习情境三:拔罐法 |
6学时 |
项目目标 |
掌握拔罐法的操作方法及应用,熟悉各种刺法的概念及注意事项 |
项目任务 |
1.熟悉拔罐法的概念。
2.掌握各种拔罐法的操作方法及应用。
3.熟悉拔罐法的注意事项。 |
教师知识与能力要求 |
双师型,中级以上职称,具有从事临床诊疗活动时限较长,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教师。能把握教学重点、难点、化难为易,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语言表达能力好,善于与学生沟通。 |
学生知识与能力准备 |
掌握经络腧穴,基本了解针灸临床思维模式,并具有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
教学材料 |
教材、教案、讲稿 |
使用工具 |
多媒体设备、视频教辅材料、毫针、各种罐、酒精棉球等 |
步骤 |
教学内容 |
教学方法建议 |
学时 |
理论讲授 |
拔罐法 |
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
20 |
视频演示 |
拔罐法 |
2 |
实验室实训 |
1.先由老师各种拔罐法的操作
2.再由学生分组操作,老师进行巡回指导及纠正 |
4 |
|
|
|
|
|
表5 学习情境四:特殊针法
学习情境四:特殊针法 |
34学时 |
项目目标 |
掌握各种特殊针法的操作方法及应用,熟悉各种刺法的概念及注意事项 |
项目任务 |
1.熟悉各种特殊针法的概念。
2.掌握各种特殊针法的操作方法及应用。
3.熟悉各种特殊针法的注意事项。 |
教师知识与能力要求 |
双师型,中级以上职称,具有从事临床诊疗活动时限较长,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教师。能把握教学重点、难点、化难为易,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语言表达能力好,善于与学生沟通。 |
学生知识与能力准备 |
掌握经络腧穴,基本了解针灸临床思维模式,并具有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
教学材料 |
教材、教案、讲稿 |
使用工具 |
多媒体设备、视频教辅材料、毫针、三棱针、皮肤针、皮内针、埋线针、注射器、穴位贴敷、酒精棉球等 |
步骤 |
教学内容 |
教学方法建议 |
学时 |
理论讲授 |
各种特殊针法 |
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
20 |
视频演示 |
各种特殊针法 |
2 |
实验室实训 |
1.先由老师各种特殊针法的操作
2.再由学生分组操作,老师进行巡回指导及纠正 |
4 |
|
|
|
|
|
六、学生考核与评价
建立能突出学生职业能力与知识应用能力的课程考核内容和标准,与临床工作过程及中医助理医师考试相对接,努力达到培养中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本课程以技能操作为主,故课程整体成绩期末临床综合技能考核权重占40%,期末理论考核占40%,平时阶段性考核占20%。
1. 实践考核
各种疗法的实体操作,由学生相互间进行。
2. 阶段性考核
随堂测试、进行理论及疗法操作训练抽查。
3. 理论考核
期末考试。
课程整体成绩表
考核类型 |
成绩 |
权重℅ |
折合课程成绩 |
期末临床综合技能考核 |
100 |
40 |
40 |
平时阶段性考核 |
100 |
20 |
20 |
期末理论考核 |
100 |
40 |
40 |
《针灸治疗》课程标准
建议学时数:86学时 学分:
适用专业:针灸推拿
先修课程:经络与腧穴、针法灸法
开课组:针灸治疗课程组
一、课程设置
(一)设置依据
《针灸治疗》课程依据针灸推拿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基层卫生行业中医临床岗位能力需求,重点对专业核心能力“诊疗、预防、养生、康复”起主要支撑作用,是针灸推拿学专业主要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以基层卫生行业针灸推拿临床岗位能力要求及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考核标准确定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素质目标,同时兼顾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和学生可持续发展需要。
(二)课程定位
《针灸治疗》作为针灸推拿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对专业主要的核心能力诊疗技术起支撑作用。该课程以《经络与腧穴》、《针法灸法》为基础,是研究如何运用中医基础理论与诊断技术、经络腧穴理论及针灸操作技能等一系列知识防治疾病、康复保健的一门临床学科,是针灸推拿专业的核心课程。学好本课程对步入针灸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熟练掌握针灸临床岗位所必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其基本的针灸临床思维。开设学期在第四学期,86学时。
(三)设计思路
1.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
《针灸治疗》课程组通过对针灸推拿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调研,分析岗位能力和核心能力,参照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整合,构建出新的课程内容体系。以知识掌握为重点,以临床思维模式培养为核心进行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
2.教学模式及方法
教学改革实践中,改变传统的“灌输式”为主的讲授方式,强调思维培养及能力掌握,实行以知识中心型教育向能力中心型教育转化的教学模式。
(1)以知识掌握为重点
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掌握紧密互动,改变“填鸭式”教学方式,通过课堂教学、病例讨论、模拟实验等各种教学方法,来达到学生能真正掌握的目的。
(2)以思维培养为核心
临床思维模式的培养应该是本课程的核心所在,即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诱导、启发、培养和建立。因此教学安排中进行有目的和计划的训练,以达到最终建立的目的。
3.考核方式的选择
为突出学生的临床诊病及应用能力,能快速适应基层针灸推拿临床岗位的要求;适应中医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的要求,在考核的时候,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综合考虑,如:平时阶段性考核、期末诊病能力考核、期末理论考核。
二、课程目标
坚持以 “为农村基层、城镇社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级技术应用型针灸推拿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本课程的课程目标是:通过理论与实践教学,具有运用中医基础理论、诊断技术、经络腧穴理论、针灸操作技能等一系列知识及相关技术,对针灸科范围内的常见病证的治疗、预防、康复保健的能力。具体体现在的知识教学目标、能力培养目标、素质素质教育目标方面课程组通过和基层卫生行业从事针灸推拿医疗机构及保健养生类机构广泛的交流,真正做到学校与医院、企业相结合,资源共享,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包括知识教学目标、能力培养目标、素质教育目标。
(七) 知识目标
掌握针灸治疗学中的概论、急症、内科病证、妇科病证、儿科病证、皮外骨伤科病证、五官科病证及其他病证等章节的基本理论和技术,重点掌握各章节常见疾病的辨证和针灸治疗。熟悉针灸辨证论治纲要、各类常见疾病的病因病机。了解针灸治疗作用,各病证的预后、预防及调养和本课程中的相关的针灸治疗学知识与技术。
(八) 能力目标
具有《针灸治疗学》知识和技术的运用能力。具有对本课程中常见疾病的诊治能力;能完成本课程中涉及到需要掌握的各种实用技术的操作;具有一定的就业、创业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
(九) 素质目标
专业思想巩固、热爱针灸推拿医学事业;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有关心病人、勇于献身的良好职业道德风尚;具有认真求实、勤奋好学、刻苦专研、勇于实践、善于自学创新的优秀品质。
三、课程内容和要求(表1)
序
号 |
学习任务及课时 |
知识、技能、素质要求 |
一级栏目 |
二级栏目 |
课时 |
1 |
概论
|
针灸治疗作用
针灸治疗原则
针灸临床辨证施治纲要
针灸配穴处方 |
2
2
2
4 |
【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针灸的治疗原则;掌握针灸处方基本规律和具体方法;掌握特定穴的临床意义及应用方法。
2.熟悉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辨证、经络辨证在针灸临床上的应用。
3.了解针灸的治疗作用。
【能力培养目标】
1.具有正确运用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辨证、经络辨证在针灸临床上的进行辨证的能力。
2.能正确运用针灸的治疗原则、针灸处方规律和配穴方法,科学地进行针灸处方。
【素质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
2 |
急症 |
各急症病症 |
6
|
【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高热、中暑、痉证、厥证、脱证、剧痛证的辨证、针灸急救治疗处方。
2.熟悉以上诸病证的概念、病因病机、方义。
3.了解以上诸病证的预后、预防、调养及其他疗法。
【能力培养目标】
1.正确运用针灸知识和技术对本章中常见疾病的诊治能力。
2.能完成本章中涉及到需要掌握的各种实用技术的操作。
【素质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的知识实体操作及运用能力
|
3 |
内科病证 |
各内科病证 |
30 |
【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感冒、咳嗽、胃痛、呃逆、呕吐、腹痛、泄泻、痢疾、便秘、胁痛、消渴、胸痛、心悸、不寐、癫病、狂病、痫病、癔病、郁病、头痛、眩晕、面痛、面瘫、中风、痿证、痹证、癃闭、遗精、阳萎等病证的辨证、针灸治疗处方。
2.熟悉感冒、咳嗽、胃痛、呃逆、呕吐、腹痛、泄泻、痢疾、便秘、胁痛、消渴、胸痛、心悸、不寐、癫病、狂病、痫病、癔病、郁病、头痛、眩晕、面痛、面瘫、中风、痿证、痹证、腰痛、癃闭、阳萎等病证的概念、病因病机;熟悉哮病、喘病、脱肛、淋病、痴呆、水肿等病证的概念、辨证、针灸治疗处方。
3.了解哮病、喘病、脱肛、淋病、痴呆、水肿等病证的病因病机;了解内科常见病证的预后、预防、调养及其他疗法。
【能力培养目标】
1.正确运用针灸知识和技术对本章中常见疾病的诊治能力。
2.能完成本章中涉及到需要掌握的各种实用技术的操作。
【素质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的知识实体操作及运用能力 |
4 |
妇科病证 |
各妇科病证 |
10 |
【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绝经前后诸证、带下病、妊娠恶阻、胎位不正、产后缺乳等病证的辨证、针灸治疗处方。
2.熟悉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绝经前后诸证、带下病、妊娠恶阻、的胎位不正、产后缺乳等病证的概念、病因病机;熟悉滞产、阴挺、不孕等病证的概念、辨证、针灸治疗处方。
3.了解滞产、阴挺、不孕等病证的病因病机;了解妇常见病证的预后、预防、调养及其他疗法。
【能力培养目标】
1.正确运用针灸知识和技术对本章中常见疾病的诊治能力。
2.能完成本章中涉及到需要掌握的各种实用技术的操作。
【素质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的知识实体操作及运用能力 |
5 |
儿科病证 |
各儿科病证 |
6 |
【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急惊风、痄腮、顿咳、疳积、小儿食积、小儿泄泻、小儿遗尿、脑瘫、注意力缺陷多动证等病证的辨证、针灸治疗处方。
2.熟悉以上小儿病证的概念、病因病机。
3.了解以上儿科常见病证的预后、预防、调养及其他疗法。
【能力培养目标】
1.正确运用针灸知识和技术对本章中常见疾病的诊治能力。
2.能完成本章中涉及到需要掌握的各种实用技术的操作。
【素质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的知识实体操作及运用能力 |
6 |
皮外骨科病证 |
各皮外骨科病证 |
14 |
【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蛇丹、风疹、痤疮、疔疮、斑秃、乳痈、乳癖、肠痈、腱鞘囊肿、肩周炎、扭伤、落枕等病证的辨证、针灸治疗处方。
2.熟悉蛇丹、风疹、痤疮、疔疮、斑秃、乳痈、乳癖、肠痈、腱鞘囊肿、肩周炎、扭伤、落枕等病证的概念、病因病机;熟悉湿疹、丹毒、扁平疣、痔疮、网球肘、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外伤性截瘫、足跟痛、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等病证的概念、辨证、针灸治疗处方。
3.了解湿疹、丹毒、扁平疣、痔疮、网球肘、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外伤性截瘫、足跟痛、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等病证的病因病机;了解皮外骨伤科
常见病证的预后、预防、调养及其他疗法。
【能力培养目标】
1.正确运用针灸知识和技术对本章中常见疾病的诊治能力。
2.能完成本章中涉及到需要掌握的各种实用技术的操作。
【素质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的知识实体操作及运用能力 |
7 |
五官科病证 |
各五官科病证 |
6 |
【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麦粒肿、目瞤、目赤肿痛、青盲、暴盲、近视、耳鸣耳聋、鼻渊、咽喉肿痛、牙痛等病证的辨证、针灸治疗处方。
2.熟悉麦粒肿、目瞤、目赤肿痛、青盲、暴盲、近视、耳鸣耳聋、鼻渊、咽喉肿痛、牙痛等病证的概念、病因病机;熟悉眼睑下垂、迎风流泪、斜视、脓耳、口疮等病证概念、辨证和针灸治疗处方。
3.了解眼睑下垂、迎风流泪、斜视、脓耳、口疮等病证的病因病机;了解五官科常见病证的预后、预防、调养及其他疗法。
【能力培养目标】
1.正确运用针灸知识和技术对本章中常见疾病的诊治能力。
2.能完成本章中涉及到需要掌握的各种实用技术的操作。
【素质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的知识实体操作及运用能力 |
8 |
其他病证 |
各其他病证 |
6 |
【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减肥、抗衰老、戒断综合征、慢性疲劳综合征、竞技紧张综合征等病证的辨证、针灸治疗处方。
2.熟悉以上各病证的概念、病因病机。
3.了解各病证的预后、预防、调养及其他疗法。
【能力培养目标】
1.正确运用针灸知识和技术对本章中常见疾病的诊治能力。
2.能完成本章中涉及到需要掌握的各种实用技术的操作。
【素质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的知识实体操作及运用能力 |
四、实施建议
(一)教学基本要求
1.师资要求
(1)按照针推专业平均120人/年的招生规模,本课程需配置专职教师6人,其中主讲教师4人,要求针灸推拿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且必须具有“双师”资格;助教2人,要求针推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其中,正高(教授、主任医师)1人,占16.7℅;副高(副教授、副主任医师)2人,占33.3℅;中级(讲师、主治医师)3人,占50℅。校内实训教师2名,要求大专以上学历。并按专业教师数量1:1配置兼职教师,兼职教师必须由具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和实习带教经验的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担任。
(2)课程组的实验教师1名,具有中医助理执业医师以上资格,负责实训基地的管理与维护和课程仪器、设备的准备。
2.实训基地
(1)校内实训环境 按照临床针灸岗位需要,建立仿真针灸实训中心,需设5个针灸实训场所(含针灸床、凳、多媒体设备一套、电针治疗仪、电动针灸模型、针刺手法参数测定仪、特定电磁波治疗仪、低频治疗仪、超短波治疗仪、电运动治疗仪、170㎝人体针灸模型、50㎝人体针灸模型等)。
(2)校外实习基地 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和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学校对拟建立的实习医院必须进行考查评估,选择级别、技术构成和管理水平都较高的医院。校院双方在协商一致的条件下签订合作协议,规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我校针推专业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30多个,均为二甲以上医院。学校重视与实习医院的协调,积极创造条件,保证学生有一对一的老师带教,真正做到教学内容与实习、实训内容的衔接和扩展。。
3.课程资源
搭建网络平台(精品课程),实现课程资源共享,包括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师教案、多媒体课件、模拟试卷及针灸治疗图片资料库、针灸治疗视频库和教学课程录像,方便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教学建议
1.教学模式
《针灸治疗》作为针灸推拿专业的临床核心课程,应基于临床实际工作过程,注重基本知识的掌握及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教学中注重教、学、做交替,逐步构筑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2.教学方法
抓住《针灸治疗》与临床结合紧密的特点,引导和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训练、多诊病,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式,为进入临床打好基础。
3.教学手段
(1)理论教学:通过各种方法如PPT、视频及各种病例对学生进行教学。
(2)实践示范:通过理论教学后在实训室里由老师进行常见疾病的模拟针灸治疗操作示教。
(3)病例分析及模拟诊病:以病例分析及学生相互扮演模拟病例等各种方法进行模拟诊病训练。
(三)教材选用
重视教材的选择和建设,根据课程的发展和专业培养目标对基础知识的要求,选用卫生部规划教材。配套教材有《针灸治疗实践教学大纲》、《针灸治疗实训指导》等满足教学的需要,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和质量。在配套教材的编写中将知识模块和学习方法指导纳入其中,使学生明确本课程应掌握的知识重点,为学生化解知识难点,帮助学生解决本课程理解和记忆难的问题。与中医临床实际工作过程和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零距离接轨,帮助同学们更好的理论与技能的学习与结合。
五、学生考核与评价
建立能突出学生职业能力与知识应用能力的课程考核内容和标准,与临床工作过程及中医助理医师考试相对接,努力达到培养中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4. 实践考核
各种疗法的实体操作,由学生相互间进行。
5. 阶段性考核
随堂测试、进行理论及疗法操作训练抽查。
6. 理论考核
期末考试。
课程整体成绩表
考核类型 |
成绩 |
权重℅ |
折合课程成绩 |
期末临床综合技能考核 |
100 |
10 |
10 |
平时阶段性考核 |
100 |
20 |
20 |
期末理论考核 |
100 |
70 |
70 |
《推拿治疗》课程标准
建议学时数:86学时 学分:
适用专业:针灸推拿
先修课程:经络与腧穴、针法灸法
开课组:推拿治疗课程组
一、课程设置
(一)设置依据
《推拿治疗》课程依据针灸推拿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基层卫生行业中医临床岗位能力需求,重点对专业核心能力“诊疗、预防、养生、康复”起主要支撑作用,是针灸推拿学专业主要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以基层卫生行业针灸推拿临床岗位能力要求及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考核标准确定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素质目标,同时兼顾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和学生可持续发展需要。
(二)课程定位
《推拿治疗》作为针灸推拿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对专业主要的核心能力诊疗技术起支撑作用。该课程以《经络与腧穴》、《推拿手法》为基础,是研究如何运用中医基础理论与诊断技术、经络腧穴理论及推拿操作技能等一系列知识防治疾病、康复保健的一门临床学科,是针灸推拿专业的核心课程。学好本课程对步入推拿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熟练掌握推拿临床岗位所必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其基本的推拿临床思维。开设学期在第三学期,86学时。
(三)设计思路
1.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
《推拿治疗》课程组通过对针灸推拿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调研,分析岗位能力和核心能力,参照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整合,构建出新的课程内容体系。以知识掌握为重点,以临床思维模式培养为核心进行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
2.教学模式及方法
教学改革实践中,改变传统的“灌输式”为主的讲授方式,强调思维培养及能力掌握,实行以知识中心型教育向能力中心型教育转化的教学模式。
(1)以知识掌握为重点
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掌握紧密互动,改变“填鸭式”教学方式,通过课堂教学、模拟实验、实体操作等各种教学方法,来达到学生能真正掌握的目的。
(2)以思维培养为核心
临证操作及思维模式的培养应该是本课程的核心所在,即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诱导、启发、培养和建立。因此教学安排中进行有目的和计划的训练,以达到最终建立的目的。
3.考核方式的选择
为突出学生的临床诊病及应用能力,能快速适应基层针灸推拿临床岗位的要求;适应中医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的要求,在考核的时候,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综合考虑,如:平时阶段性考核、期末诊病能力考核、期末理论考核。
二、课程目标
坚持以 “为农村基层、城镇社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级技术应用型针灸推拿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本课程的课程目标是:通过理论与实践教学,具有运用中医基础理论、诊断技术、推拿操作技能及诊疗技术等一系列知识及相关技术,对推拿科范围内的常见病证的治疗、预防、康复保健的能力。具体体现在的知识教学目标、能力培养目标、素质素质教育目标方面。课程组通过和基层卫生行业从事针灸推拿医疗机构及保健养生类机构广泛的交流,真正做到学校与医院、企业相结合,资源共享,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十) 知识目标
掌握推拿治疗学中的概论、应用基础、常用检查方法、伤科病证、内科病证、康复病证、其他病证以及预防保健推拿等章节的基本理论和技术,重点掌握各章节常见疾病的辨证和推拿治疗。熟悉推拿推拿辨证论治纲要、各类常见疾病的病因病机。了解推拿治疗作用,各病证的预后、预防及调养和本课程中的相关的推拿治疗学知识与技术。
(十一) 能力目标
具有《推拿治疗》知识和技术的运用能力。具有对本课程中常见疾病的诊治能力;能完成本课程中涉及到需要掌握的各种实用技术的操作;具有一定的就业、创业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
(十二) 素质目标
专业思想巩固、热爱针灸推拿医学事业;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有关心病人、勇于献身的良好职业道德风尚;具有认真求实、勤奋好学、刻苦专研、勇于实践、善于自学创新的优秀品质。
三、课程内容和要求(表1)
序
号 |
学习任务及课时 |
知识、技能、素质要求 |
一级栏目 |
二级栏目 |
课时 |
1 |
概论
|
推拿治疗作用
推拿治疗原则
推拿疗法的特点
治疗范围
注意事项 |
2
2
|
【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推拿治疗的作用、原则、推拿疗法的特点。
2.熟悉推拿治疗的范围、推拿治疗的注意事项。
3.了解推拿治疗的辅助配合。
【能力培养目标】
1.具有熟练阐释推拿治疗作用和原则理论的能力。
2.能正确运用推拿疗法的特点进行施术操作。
【素质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的推拿手法知识迁移能力 |
2 |
应用基础 |
解剖学基础
经络学基础 |
4
2 |
【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与推拿治疗关系密切的经络腧穴、解剖的基础知识,特别是对推拿治疗起支撑作用的相关要点。
2.熟悉人体各主要部位的体表标志、体表投影、常用穴位等。
3.了解经络、经筋等相关知识。
【能力培养目标】
1.具有熟练地在人体体表找寻体表标志、经脉腧穴的技能。
2.会应用解剖学、经络腧穴学知识,在人体体表进行诊察。
【素质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的知识实体操作及运用能力 |
3 |
临床常用检查方法 |
中医四诊
常用运动系统临床检查
临床特殊检查方法
影像学检查 |
2
4
2
2 |
【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推拿临床上常用运动系统、临床特殊检查、中医四诊中常用的操作方法和技能。
2.熟悉中医四诊、影像学检查等相关内容。
【能力培养目标】
1.具有在推拿临床上熟练运用各种相关检查的能力。
2.能针对推拿临床上觉疾病进行相应的运动系统检查及其特殊检查的操作方法和技能;熟练运用中医四诊中常用的检查技能等。
【素质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的知识实体操作及运用能力 |
4 |
伤科病证 |
脊柱病变
脊周软组织病变
上肢软组织
下肢软组织
胸胁迸伤 |
8
8
4
4
2 |
【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第三腰椎横穿综合征、腰椎小关节滑膜嵌顿、退行性脊柱炎、落枕、急性腰扭伤、慢性腰肌劳损、肩关节周围炎、肩峰下滑囊炎、肱骨外上髁炎、腕管综合征、梨状肌综合征、骶骼关节紊乱症、膝关节半月板损伤、退行性膝关节炎、踝关节扭伤、跟腱劳损、跖筋膜劳损等症症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与诊断,以及推拿治疗等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
2.熟悉胸椎后关节紊乱、菱形肌劳损、背腰部筋膜劳损、冈上肌肌腱炎、腕关节扭挫伤、背腰部筋膜炎、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髌下脂肪垫劳损、髌骨软化症、胸胁迸伤等病症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与诊断,以及推拿治疗等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
3.了解肱骨内上髁炎、掌指、指间关节扭挫伤、髋周滑囊炎,跖跗、跖趾关节半脱位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与诊断,以及推拿治疗等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
【能力培养目标】
1.正确运用推拿知识和技术对本章中常见疾病的诊治能力。
2.能完成本章中涉及到需要掌握的各种实用技术的操作。
【素质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的知识实体操作及运用能力 |
5 |
内科病证 |
各内科病证 |
14 |
【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感冒、头痛、眩晕、胸痹、肺咳、胃脘痛、泄泻、脾约、胆胀、胆石等病症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与诊断,以及推拿治疗等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
2.熟悉心悸动、哮病、伤食、呃逆病、气腹痛、肠郁、癃闭等病症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与诊断,以及推拿治疗等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
【能力培养目标】
1.正确运用推拿知识和技术对本章中常见疾病的诊治能力。
2.能完成本章中涉及到需要掌握的各种实用技术的操作。
【素质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的知识实体操作及运用能力 |
6 |
其他病证 |
各其他常见病证 |
8 |
【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痛经、绝经前后诸症、近视、痹病等病症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与诊断,以及推拿治疗等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
2.熟悉闭经、伤风鼻塞、喉痹、阳痿、口僻等病症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与诊断,以及推拿治疗等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
【能力培养目标】
1.正确运用推拿知识和技术对本章中常见疾病的诊治能力。
2.能完成本章中涉及到需要掌握的各种实用技术的操作。
【素质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的知识实体操作及运用能力 |
7 |
康复病证 |
各康复病证 |
10 |
【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中后遗症、脊髓损伤后遗症、周围神经病损、糖尿病等病症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与诊断,以及推拿治疗等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
2.熟悉四肢骨关节损伤僵直症、肌萎缩、截肢术后、灼伤后遗症等病症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与诊断,以及推拿治疗等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
【能力培养目标】
1.正确运用推拿知识和技术对本章中常见疾病的诊治能力。
2.能完成本章中涉及到需要掌握的各种实用技术的操作。
【素质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的知识实体操作及运用能力 |
8 |
预防保健推拿 |
全身保健推拿
踩背按摩保健
足部反射区按摩保健
运动按摩
其他保健按摩 |
8 |
【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全身保健推拿、足部按摩保健、运动按摩的操作程序和手法要领。
2.熟悉踩背按摩保健、其他保健按摩等的操作程序和手法要领。
【能力培养目标】
1.具有熟练运用全身保健推拿、足部按摩保健、运动按摩操作手法的能力。
2.会运用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的知识理论,以及相关的推拿治疗技能,进行临床的灵活施术。
【素质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的知识实体操作及运用能力 |
四、实施建议
(一)教学基本要求
1.师资要求
(1)按照针推专业平均120人/年的招生规模,本课程需配置专职教师6人,其中主讲教师4人,要求针灸推拿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且必须具有“双师”资格;助教2人,要求针推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其中,正高(教授、主任医师)1人,占16.7℅;副高(副教授、副主任医师)2人,占33.3℅;中级(讲师、主治医师)3人,占50℅。校内实训教师2名,要求大专以上学历。并按专业教师数量1:1配置兼职教师,兼职教师必须由具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和实习带教经验的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担任。
(2)课程组的实验教师1名,具有中医助理执业医师以上资格,负责实训基地的管理与维护和课程仪器、设备的准备。
2.实训基地
(1)校内实训环境 按照临床推拿岗位需要,建立仿真推拿实训中心,需设3个推拿实训场所(含推拿床、凳、多媒体设备一套、推拿手法参数测定仪、特定电磁波治疗仪、低频治疗仪、超短波治疗仪等)。
(2)校外实习基地 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和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学校对拟建立的实习医院必须进行考查评估,选择级别、技术构成和管理水平都较高的医院。校院双方在协商一致的条件下签订合作协议,规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我校针推专业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30多个,均为二甲以上医院。学校重视与实习医院的协调,积极创造条件,保证学生有一对一的老师带教,真正做到教学内容与实习、实训内容的衔接和扩展。。
3.课程资源
搭建网络平台(精品课程),实现课程资源共享,包括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师教案、多媒体课件、模拟试卷及推拿治疗图片资料库、推拿治疗视频库和教学课程录像,方便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教学建议
1.教学模式
《推拿治疗》作为针灸推拿专业的临床核心课程,应基于临床实际工作过程,注重基本知识的掌握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教学中注重教、学、做交替,逐步构筑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2.教学方法
抓住《推拿治疗》与临床结合紧密的特点,引导和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训练、多诊病,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临床思维模式,为进入临床打好基础。
3.教学手段
(1)理论教学:通过各种方法如PPT、视频及各种病例对学生进行教学。
(2)实践示范:通过理论教学后在实训室里由老师进行常见疾病的模拟推拿治疗操作示教。
(3)病例分析及模拟诊病:以病例分析及学生相互扮演模拟病例等各种方法进行模拟诊病训练。
(三)教材选用
重视教材的选择和建设,根据课程的发展和专业培养目标对基础知识的要求,选用卫生部规划教材。配套教材有《推拿治疗实践教学大纲》、《推拿治疗实训指导》等满足教学的需要,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和质量。在配套教材的编写中将知识模块和学习方法指导纳入其中,使学生明确本课程应掌握的知识重点,为学生化解知识难点,帮助学生解决本课程理解和记忆难的问题。与中医临床实际工作过程和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零距离接轨,帮助同学们更好的理论与技能的学习与结合。
五、学生考核与评价
建立能突出学生职业能力与知识应用能力的课程考核内容和标准,与临床工作过程及中医助理医师考试相对接,努力达到培养中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7. 实践考核
各种疗法的实体操作,由学生相互间进行。
8. 阶段性考核
随堂测试、进行理论及疗法操作训练抽查。
9. 理论考核
期末考试。
课程整体成绩表
考核类型 |
成绩 |
权重℅ |
折合课程成绩 |
期末临床综合技能考核 |
100 |
10 |
10 |
平时阶段性考核 |
100 |
20 |
20 |
期末理论考核 |
100 |
70 |
70 |
《小儿推拿学》教学大纲
学时:36学时(理论:21; 实验实训:15 )
适用专业:针灸推拿
先修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
一、课程设置
(一) 设置依据
《小儿推拿学》是针灸推拿专业的必修课程,针对农村基层和城镇社区医疗、康复保健机构培养第一线岗位能力需求而设置。掌握小儿推拿的适应症及其操作手法对于临床儿科工作能起到积极促进作用。该课程以小儿推拿临床岗位能力要求及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同时兼顾学生可持续发展要求。
(二) 课程定位
《小儿推拿学》作为针灸推拿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以《正常人体解剖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为基础,为后续的临床实习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熟练的掌握小儿推拿手法和特定穴的操作及作用,能运用中西医的理论知识对小儿推拿疗效显著的常见病症进行辨证施术。
(三) 设计思路
1. 教学内容选择与组织
本课程是在对针灸推拿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调研,分析岗位能力,同时参照中医执业助
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的标准,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整合,构建出新的课程内容体系。《小儿推拿学》课程分为三大模块——基本理论、推拿操作、常见病症推拿治疗。
2. 教学模式与方法应用
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改变传统的以教为主的讲授方式,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采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运用分组讨论、病案分析的教学方法。
3. 考核方式
为了适应基层针灸推拿专业的要求,突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本课程采用平时阶段性
考核、实验操作考核和期末理论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阶段考核主要是为了加强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的链接,操作考核的目的是为了规范操作程序和加强实践操作能力。理论考核重在评价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掌握情况。
二、课程目标
(一) 知识目标
掌握小儿推拿手法和特定穴位的操作及应用、小儿推拿禁忌症、小儿推拿疗效显著的常见病症的诊治。
熟悉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诊断方法、小儿推拿特点、影响手法的补泻因素、小儿推拿常用介质、小儿推拿治疗有效的常见病症的诊治。
了解小儿推拿发展简史、小儿生长发育一般规律、小儿喂养方式和保健措施、小儿推拿注意事项、小儿推拿辅助治疗有效的常见病症。
(二) 技能目标
通过系统的学习,能运用所掌握的中、西医基础和临床知识,对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具有一定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对症处理的能力。并能根据临床具体病症,从辩证、辨病论治入手拟定治疗原则、推拿处方、合理组合推拿手法,能将熟练的手法和合理的操作步骤,灵活地运用于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 素质目标
具有巩固的专业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对病人充满爱心。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严谨、认真、耐心、细致、不怕吃苦的精神。具有从事小儿推拿临床工作岗位必备的专业素质和思想品德。
三、课程内容和要求
序号 |
学习任务及课时 |
知识、技能、素质要求 |
一级栏目 |
二级栏目 |
课时 |
1
|
基础理论
|
小儿生理病理 |
|
知识要求:
1.掌握小儿推拿处方的组成原则。
2.掌握小儿推拿治疗禁忌症。
3.熟悉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4.熟悉小儿推拿的特点、小儿推拿常用的介质。
5.了解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及喂养与保健。
技能要求:
具有对小儿推拿发展过程、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生长发育规律等基本的认识能力。
素质要求:
培养学生对小儿推拿学的兴趣。 |
诊法概要 |
|
知识要求:
1.掌握望神色、望形态、审苗窍、辨斑疹、察二便、看指纹的方法和要点。
2.掌握闻啼哭声、咳嗽声、呼吸音、嗅气味的方法和要点。
3.掌握小儿问诊的内容和方法。
4.掌握小儿按诊和脉诊的方法。
技能要求:
能掌握儿科四诊的要点,具有运用中医诊法对小儿推拿适应症初步辨证的能力。
素质要求:
培养学生严谨的专业态度。 |
2 |
推拿操作 |
推拿手法 |
|
知识要求:
1.掌握小儿推拿常用推、揉、摩、运、捏、捏挤、掐、按、拿、搓、摇、捻、擦、刮法的操作方法、手法要求及临床应用。
2.掌握复式手法操作:打马过天河、运水入土、运土入水、按弦走搓摩、揉脐及龟尾并擦七节骨、捏脊。
技能要求:
具有独立进行小儿推拿手法操作的能力。
素质要求:
培养学生严谨的专业态度。 |
推拿穴位 |
|
知识要求:
1. 掌握小儿推拿特定穴的特点。
2. 掌握头面颈项部穴位定位及临床应用:天门、坎宫、太阳、印堂、人中、迎香、牙关、囟门、百会、耳后高骨、风池、天柱骨、桥弓。
3. 掌握胸腹部穴位定位及临床应用:天突、膻中、胁肋、中脘、腹、脐、天枢、丹田、肚角。
4. 掌握腰背骶部穴位定位及临床应用:肩井、大椎、风门、肺俞、脾俞、肾俞、脊柱七节骨、龟尾。
5. 掌握上肢部穴位定位及临床应用:脾经、心经、肝经、肺经、肾经、五经、大肠、小肠、肾纹、胃经、四横纹、掌小横纹、板门、内八卦、小天心、总筋、二扇门、一窝风、三关、天河水、六腑。
6. 掌握下肢部的穴位定位及临床应用:百虫、膝眼、足三里、三阴交、丰隆、委中。
技能要求:
具有运用小儿推拿手法,根据穴位的临床作用,在穴位上熟练操作的能力。
素质要求:
培养学生严谨的专业态度。 |
3 |
推拿治疗 |
|
|
知识要求:
1. 掌握泄泻、疳积、厌食、咳嗽、夜啼、遗尿、便秘、腹痛、小儿肌性斜颈、小儿近视的概念、病因病机、诊断要点、临床表现、治疗原则、推拿处方。
2. 熟悉发热、哮喘、百日咳、呕吐、小儿脑性瘫痪、桡骨小头半脱位、踝关节扭伤、髋部扭伤、臂丛神经损伤的诊治。
3. 了解惊风、肠套叠、脱肛、佝偻病的诊治。
技能要求:
能运用中医辨证手段对上述病症进行初步诊断,熟练运用推拿手法进行针对性治疗。
素质要求: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
合计 |
|
|
|
|
四、实施建议
(一) 教学基本要求
1.师资要求
教师职责:课程组教师负责课程设计和教学改革,负责教研和严格执行教学任务。
教师要求:专任教师具备一定的业务水平和较强的教学能力,具备扎实的推拿学基本理论知识,能够熟练的运用中医及推拿学知识解决临床中的实际问题。教师定期外出参加学习或专业培训,与兄弟院校或医院交流关于课程建设、行业动态的经验,促进实训基地和课程建设。
教师进修:保证专职教师定期到医院针灸推拿科、儿科进修学习,提交学习总结,对课程改革提出合理建议。保证教师定期参加行业内的研讨会,了解行业最新动向。
2.实训基地
本课程在校内有1个推拿实训室,能帮助完成小儿推拿理论部分及推拿操作部分的实训课程。基于本课程的实践操作性强,同时儿科病症在我们正常人模拟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差异,建议将医院的儿科科室作为本课程的校外实训基地,使学生直观的了解真实的工作过程,实现学校学习与工作岗位的早期接轨,为经后的实习和临床工作做好前期准备。
3.课程资源
搭建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实现课程资源共享,包括授课计划、教案、多媒体课件、教学大纲、取穴及推拿操作视频等,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二) 教学建议
1. 教学模式
由于《小儿推拿学》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实际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按照“理论-实训”相结合的模式,实现“教、学、做”的有机结合。
2. 教学方法
本课程实践操作性强,为了培养学生的临床动手能力以及应诊能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手段:分组讨论、案例分析、模拟诊室。
3. 教学手段
(1)传统教学手段:模具、挂图等。
(2)多媒体教学手段:ppt、视频等。
(3)模拟诊室:通过模拟病人应诊的方式来锻炼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
(三) 教材选用及参考
推荐教材:佘建华 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11年7月第2版。
参考资料:
1. 张素芳.中国小儿推拿学.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2
2. 廖品东.小儿推拿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
3. 邰先桃,熊磊.小儿推拿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
4. 严隽陶.推拿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5. 王国才.推拿手法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6. 罗才贵.推拿治疗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7. 汪受传.中医儿科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8. 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一、学生评价与考核
为了检查教学效果,衡量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本课程的总评成绩一般由过程评估、技能考核和终结性评估构成。
过程评估包含学生的课堂提问、作业、实验报告、平时测验组成。
技能考核指学生技能操作成绩。
终结性评估指期末考试。
课程整体成绩表
考核类型 |
成绩 |
比重% |
折合课程成绩 |
平时成绩 |
100 |
20 |
20 |
技能考核 |
100 |
40 |
40 |
期末成绩 |
100 |
40 |
40 |
《推拿手法》课程标准
建议学时数:86学时 学分:5
适用专业:针灸推拿
先修课程:中医基础、人体解剖
开课组:针灸治疗课程组
一、课程设置
(一)设置依据
《推拿手法》课程依据针灸推拿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基层卫生行业中医临床岗位能力需求,重点对专业核心能力“诊疗、预防、养生、康复”起主要支撑作用,是针灸推拿学专业主要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以基层卫生行业针灸推拿临床岗位能力要求及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考核标准确定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素质目标,同时兼顾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和学生可持续发展需要。
(二)课程定位
《推拿手法》作为针灸推拿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对专业主要的核心能力推拿操作技能起支撑作用。该课程以《中医基础知识》、《人体解剖》为基础,是研究推拿手法的流派、特点、操作方法、作用机制及应用规律的一门学科。是针灸推拿专业的核心课程。学好本课程对步入推拿临床、康复保健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熟练掌握推拿临床及保健岗位所必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尤其是推拿操作技能。开设学期在第二学期,86学时。
(三)设计思路
1.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
《推拿手法》课程组通过对针灸推拿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调研,分析岗位能力和核心能力,参照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整合,构建出新的课程内容体系。以知识掌握为重点,以临床及康复保健操作技能为核心进行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
2.教学模式及方法
教学改革实践中,改变传统的“灌输式”为主的讲授方式,强调以手法训练、操作技能强化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1)以手法掌握为重点
改变以往课堂教学为主,学生课后练习为辅的教学模式,老师教学主要场所是实训室。
(2)以强化训练为核心
手法教学安排以老师示教--学生学习--老师纠正--学生强化训练,教学中进行有目的和计划的强化训练学生的手法技能,以达到学生手法技能熟练掌握的目的。
3.考核方式的选择
为引导学生的操作技能训练,突出技能掌握为核心,同时适应临床及保健,以及中医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的要求,在考核的时候,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综合考虑,如:平时阶段性考核、期末操作技能考核、期末理论考核。
二、课程目标
坚持以 “为农村基层、城镇社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中医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本课程的课程目标是:通过理论与实践教学,尤其是大量的手法练习,使学生掌握推拿手法学的基础知识、基础手法的动作要领及技能操作,并在些基础上学习掌握各部位常用手法的操作方法和适应证,以及进行基本的常规组合技能操作,为学习《推拿治疗》打下良好的基础。课程组通过和基层卫生行业从事针灸推拿医疗机构及保健养生类机构广泛的交流,真正做到学校与医院、企业相结合,资源共享,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包括知识教学目标、能力培养目标、素质教育目标。
(十三) 知识目标
了解推拿手法的发展史及及现状,了解现代的主要手法流派及特点。熟悉推拿手法学的学习方法和练功方法,掌握推拿的基础知识、各类手法的动作要领和操作要求。
(十四) 能力目标
通过示教等教学活动,使学生经过模仿、练习,逐步掌握基础手法的动作要领,并在此基础上可进行人体各部位的操作;具有一定的就业、创业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
(十五) 素质目标
专业思想巩固、热爱针灸推拿医学事业;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有关心病人、勇于献身的良好职业道德风尚;具有认真求实、勤奋好学、刻苦专研、勇于实践、善于自学创新的优秀品质。
三、课程内容和要求(表1)
序
号 |
学习任务及课时 |
知识、技能、素质要求 |
一级栏目 |
二级栏目 |
课时 |
1 |
基础知识
|
绪论
手法命名及分类
手法操作要求
注意事项
介质与热敷
作用原理
学习方法 |
2
2
2
|
【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推拿手法和推拿手法学的定义,手法操作的要求及注意事项。
2.熟悉推拿手法的命名和分类。
3.了解推拿手法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和特点,介质的种类、手法作用原理。
【能力培养目标】
1.具有正确理解不同推拿手法操作要求的能力。
2.能根据不同时间、对象、部位、目标选择不同的推拿手法。
【素质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
2 |
推拿基本功 |
练功对人体的影响及练功原则
现代练功方法
传统练功方法 |
2
2
4 |
【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易筋经、少林内功的功法练习。
2.熟悉现代练功和易筋经、少林内功的动作和要领。
3.了解练功对人体的影响和练功的原则。
【能力培养目标】
1.正确进行现代练功、易筋经、少林内功练功,进而增强自身力量。
2.能正确指导他人进行练功训练。
【素质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的坚持练功进而达到增强身体素质的结果。 |
3 |
成人推拿基本手法 |
摆动类
摩擦类
挤压类
振颤类
叩击类
运动关节类 |
6
4
4
2
2
6 |
【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成人推拿基本手法的分类,及各类包含的手法。
2.掌握各手法的操作方法和动作要领及临床应用。
【能力培养目标】
1.能正确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手法类进行操作的能力。
2.能完成本章中涉及到需要掌握的各种实用技术的操作。
【素质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的知识实体操作及运用能力 |
4 |
复合手法及踩跷法 |
复合手法
踩跷法
手法阶段练习 |
2
2
6 |
【知识教学目标】
1.熟悉各种复合手法的动作要领及临床应用。
2.熟悉各种踩跷法的动作要领。
【能力培养目标】
1.能正确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手法类进行操作的能力。
2.能完成本章中涉及到需要掌握的各种实用技术的操作。
【素质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的知识实体操作及运用能力 |
5 |
人体各部位常用推拿操作法 |
部位操作
手法组合练习 |
6
6 |
【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各部位常用手法操作方法和适应证。
2.了解各部位常用手法的操作方法和适应证。
【能力培养目标】
1.进行各部位手法的人体操作及组合操作能力。
2.人体各部位手法的自我编排组合能力。
【素质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的知识实体操作及运用能力 |
6 |
小儿推拿手法 |
常用手法
特定手法
小儿特定穴推拿手法 |
2
2
2 |
【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小儿推拿手法的操作和主要作用。
2.了解小儿推拿手法的特点。
【能力培养目标】
1.正确运用各小儿推拿手法及其诊治能力。
2.能完成本章中涉及到需要掌握的各种实用技术的操作。
【素质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的知识实体操作及运用能力 |
7 |
国内外主要手法流派介绍 |
各式手法介绍 |
4 |
【知识教学目标】
1.了解本章介绍的国内外主要手法流派的操作特点。
2.了解各种流行手法操作的程序。
【能力培养目标】
正确认识和分析各流派手法的特点和要领。
【素质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的知识实体操作及运用能力 |
四、实施建议
(一)教学基本要求
1.师资要求
(1)按照针推专业平均120人/年的招生规模,本课程需配置专职教师6人,其中主讲教师4人,要求针灸推拿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且必须具有“双师”资格;助教2人,要求针推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其中,正高(教授、主任医师)1人,占16.7℅;副高(副教授、副主任医师)2人,占33.3℅;中级(讲师、主治医师)3人,占50℅。校内实训教师2名,要求大专以上学历。并按专业教师数量1:1配置兼职教师,兼职教师必须由具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和实习带教经验的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担任。
(2)课程组的实验教师1名,具有中医助理执业医师以上资格,负责实训基地的管理与维护和课程仪器、设备的准备。
2.实训基地
(1)校内实训环境 按照临床推拿岗位需要,建立仿真推拿实训中心,需设3个推拿实训场所(含推拿床、凳、多媒体设备一套、推拿手法参数测定仪、特定电磁波治疗仪、低频治疗仪、超短波治疗仪等)。
(2)校外实习基地 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和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学校对拟建立的实习医院必须进行考查评估,选择级别、技术构成和管理水平都较高的医院。校院双方在协商一致的条件下签订合作协议,规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我校针推专业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30多个,均为二甲以上医院。学校重视与实习医院的协调,积极创造条件,保证学生有一对一的老师带教,真正做到教学内容与实习、实训内容的衔接和扩展。。
3.课程资源
搭建网络平台(精品课程),实现课程资源共享,包括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师教案、多媒体课件、模拟试卷及针灸治疗图片资料库、推拿手法视频库和教学课程录像,方便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教学建议
1.教学模式
《推拿手法》作为针灸推拿专业的临床核心课程,应基于临床实际工作过程,注重手法基本技能及组合操作的掌握和强化训练。在教学中注重教、学、练交替,强化其手法熟练程度。
2.教学方法
抓住《推拿手法》学生易感举的特点,引导和鼓励学生平时多自我学习、自我训练,为手法熟练打下基础。
3.教学手段
(1)理论教学:通过各种方法如PPT、视频及各种病例对学生进行教学。
(2)实践示范:通过理论教学后在实训室里由老师进行各手法的分解及组合示教。
(3)学习与强化训练:学习对手法的初步学习掌握及强化训练。
(三)教材选用
重视教材的选择和建设,根据课程的发展和专业培养目标对基础知识的要求,选用卫生部规划教材。配套教材有《推拿手法实践教学大纲》、《推拿手法实训指导》等满足教学的需要,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和质量。在配套教材的编写中将知识模块和学习方法指导纳入其中,使学生明确本课程应掌握的知识重点,为学生化解知识难点,帮助学生解决本课程理解和记忆难的问题。与中医临床实际工作过程和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零距离接轨,帮助同学们更好的理论与技能的学习与结合。
五、学生考核与评价
建立, 能突出学生职业能力与知识应用能力的课程考核内容和标准,与临床工作过程及中医助理医师考试相对接,努力达到培养中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10. 实践考核
各种疗法的实体操作,由学生相互间进行。
11. 阶段性考核
随堂测试、进行理论及疗法操作训练抽查。
12. 理论考核
期末考试。
课程整体成绩表
考核类型 |
成绩 |
权重℅ |
折合课程成绩 |
期末临床综合技能考核 |
100 |
40 |
40 |
平时阶段性考核 |
100 |
20 |
20 |
期末理论考核 |
100 |
40 |
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