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与附属荆州市中医医院合作协议》人才培养、工学结合、医教协同要求,双方在承担临床课程教学、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广泛合作,真正实现“产、学、教”的结合。现将院校共建“院中校”针推实训基地及运行模式介绍如下。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国家和湖北省中长期医疗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促进我省中医药事业和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教职成〔2018〕1号)等文件精神贯彻高等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教育方针;坚持专业服务地方,服务医药卫生行业的宗旨;加强校院合作,加快推进我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找准专业与医院的利益共同点,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目标,努力为当地经济服务。
二、基本原则
院校共建实训基地是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必备条件,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示范区,是教学科研成果的辐射源和对外交流的窗口。院校共建实训基地是以院校双赢为切入点构建的,是实现双赢发展、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交流平台。
三、组织机构
组 长:李院长、黄校长
副组长:黄院长、袁先雄、罗鸣、易生富
成 员:王科长、万裕平、鲜于丽、孙权、陈文、孔德祥
领导小组主要职责:
1.研究确立“院中校”实训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方式及步骤;
2.领导组织“院中校”实训基地建设的实施工作;
3.建立完善“院中校”实训基地的相关制度、机制,加大宣传力度;
4.及时总结经验,加以改进,保证持续提高。
四、建设思路
根据学校与医院签订的合作协议以及“院中校”实训基地建设的原则,医院承担临床课程教学和实训基地建设,学校引导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荆州市中医院联合我校中医系、教务处、实训中心等共同建设针推实训基地,积极落实院校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工作。通过院校合作统一规划,明确双方的“责、权、利”,医院负责实训基地建设、经费来源、教学具体实施和成果申报等,学校则提供部分经费、建设指导和教学督查等。双方“责、权、利”的明确,可以确保针推专业课程相关岗位(群)所有主要实训项目的实施。最终把“院中校”实训基地建成“生产、管理、服务、教学”综合的职业环境,实现多元化、多功能、多方位为一体的实训基地。
五、建设模式
“院中校”实训基地建设采取“四合作”模式,即“联合设计、联合研发、联合出资、联合安装”(见图1)。联合设计是医院和学校共同设计实训基地的布局和设备购置,以医院现有临床真实环境为基础,打造能够进行教学的实践训练基地,形成“教学——示教——见习——实习”的实训环境。联合研发是医院和学校根据“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共同研发与针推专业课程相对应的实训基地岗位群,达到课程与岗位标准的对接。按照针推岗位能力的要求,重新开发教学内容,制定新的课程标准,对照课程标准梳理现有实训资源,达到“岗位融合”的目标。联合出资是实训基地的建设经费大部分由医院承担,小部分由“院中校”学生的学费和财政拨款统筹。同时,“院中校”实训基地不仅为我校学生服务,而且还为其他实习生实习和职业技能鉴定提供服务,这样建设经费还有部分来自其他渠道。联合安装是医院和学校共同安装实训装置,根据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特点和医院环境设计的原则,聘请医药卫生企业的专业人员及医院临床针推专家和职教专家实地验收把关,确保“院中校”实训基地的建设效果。

六、运行模式
每年从针推专业所有学生中选拔30~50人组建1个“针推专业教学改革班”到“院中校”进行教学,即前3学期学生在学校完成基础课程,第4学期在“院中校”完成针推专业课程,第5.6学期在荆州市中医院完成跟岗实习。学生第4学期的所有日常活动和教学活动安排在“院中校”,针推专业课程完全由医院临床兼职教师承担,学校派出针推教师负责协助针灸推拿科和科教科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
1.“院中校”实训基地教学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临床教师讲授理论课后,通过临床带教老师的床边示教立即就可以到病区见习,最后到实训室或者病区跟着带教老师练习,此培训形式符合高等护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
2.实训基地的各个部分既有相对独立的功能,又有灵活的通用性。
3.建立完善的实训基地“教学——示教——见习——实习”管理制度、授课计划、课程安排表、见习计划和内容、练习安排、学生分组等由科教科专门负责,定期检查、修缮、优化,保障其正常运行。
七、保障措施
从组织机构、机制建立、资金筹集三个方面进行保障,确保“院中校”实训基地的建设顺利进行。
2016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