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面临的健康问题日趋复杂。卫生资源配置、卫生服务利用、居民健康水平在城乡、地区和人群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特别是基层卫生人才严重短缺,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卫生部《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提出:强化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任务,到2015年卫生技术人员953万,其中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达到387万人,每千人口执业医师(助理)1.88;2015年到2020年卫生技术人员1255万,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达到462万人,每千人口执业医师(助理)2.10。
各级卫生机构统计数据表明,湖北省卫生资源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距离人才发展规划目标还有一定差距。(见表1)
表1 2013年各级卫生人员统计数据(执业医师(助理)数/千人)
地区 |
卫生技术人员 |
执业(助理)医师 |
城市 |
农村 |
合计 |
城市 |
农村 |
合计 |
全国* |
8.54 |
3.41 |
4.94 |
3.19 |
1.4 |
1.94 |
湖北* |
7.92 |
3.30 |
5.0 |
2.89 |
1.30 |
1.89 |
*摘自《2013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根据荆州市卫生服务研究资料,荆州市人口数约645万人,其中城镇200万,乡村445万。全市卫生人员总数34078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9154人,每千人口医生数在农村为0.988,在城市为2.5。我校对荆州市所属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医务室等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荆州市(市)县卫生院医生学历层次以专科为主,社区及乡镇卫生院医生学历层次大专占47%,中专占41.6%,其余部分多为无学历人员。可见,无论是全国、湖北省还是荆州市,尤其是在基层,医疗卫生资源均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城市社区及广大农村仍需要大量的专科层次临床医学毕业生,需要我们培养大量临床医学技术技能人才。
综上所述,推动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提升区域医疗服务水平,势在必行。通过临床医学专业的建设,我校将为荆州及周边地区培养大量的基层卫生技术技能人才,为实施人才强卫战略,创新医药卫生人才发展机制,完善医药卫生人才发展,推进医药卫生人才全面协调发展,为人民健康、国家强盛提供强大的医药卫生人才支撑。
一、背景与目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提出:“我国将加强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尽快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有合格全科医生”目标;发改委等6部委在去年印发了《关于印发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的通知》,《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要在我国基本形成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和“首诊在基层”的服务模式,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居民拥有两到三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力争让每个家庭都能享受到全科医生的服务;《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规范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将全科医生培养逐步规范为“5+3” 模式,即先接受5年的临床医学(含中医学)本科教育,再接受3年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在过渡期内,3年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可以实行“毕业后规范化培训”和“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两种方式。同时指出,近期要多渠道培养合格的全科医生,包括:大力开展基层在岗医生转岗培训,对符合条件的基层在岗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按需进行1~2年的转岗培训,成为全科医师或助理全科医师;对到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工作的3年制医学专科毕业生,可在国家认定的培养基地经2年临床技能和公共卫生培训合格并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后,注册为助理全科医师,即“3+2”模式。这就清晰地告诉我们:“5+3”模式是我国全科医生培养的主流模式或说是期望的惟一目标模式。但在当前过渡时期内,还有过渡期模式,即“3+2” 模式和转岗培训。
我校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建设近十年,为基层培养了大批合格医务工作者,基于国家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期逐步实现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机制,引导一般诊疗下沉到基层,城市社区、全科基层需要大量的全科医生;结合区域基层卫生服务现状和发展的需求,为了进一步明确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3+2”人才培养目标,以便更好地培养出“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面向助理全科医师人才,最大限度的为基层卫生事业服务,开展本次调研。
二、内容与方法
(一)调研内容 全科医生专业就业岗位及准入要求;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人才需求和人才结构状况;全科医生岗位的基本情况;岗位对从业人员知识、能力及素质的要求;政府对全科医生的一些政策法规等。
(二)调研对象 行业管理部门相关人员;局域主管领导;(助理)全科医生。
(三)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分三次进行,查阅卫生部网站、高职高专网站及中国维普期刊网数据库,较为详实地了解国家对全科医生的一些政策法规及全科医生的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采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分别对荆州市卫生局、县卫生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及村卫生室、行业管理部门相关人员、服务于一线的全科医生进行调研。
1.文献法
查阅中国知网数据库,以“全科医生” 、“专业建设”、“医学教育”等为检索词,检索出中文医学核心文献182篇,较为详实地了解我国全科医生教育现状。查阅卫生部网站、高职高专网,荆州市卫生局等网站站,全面了解国家对全科医生的一些政策法规。
2.个人访谈法
采用目的性抽样,共抽取26名访谈对象。其中荆州市卫生局管理人员2人、区县卫生局管理人员5人、市级医疗机构医务科科长8人,镇级医院管理人员5人,服务于一线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及村卫生室医生6人,就人才结构状况、全科医生岗位的基本情况、岗位对从业人员知识、能力及素质的要求等问题进行访谈。全部调研实施由临床医学专业教师完成,教师均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经过统一培训,熟悉调研目的与调研内容。采用开放性访 谈形式,在访谈前列出访谈提纲,全程采用笔录形式,时间控制在50-60分钟。其后,对访谈记录进行定性分析,得出结果。
3.问卷调查
从荆州市卫生局查找荆州市全科医生名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350名全科医生,由经过培训的调研人员到调查对象所在单位发放自编问卷,当场填答当场回收,共回收有效问卷316份。
三、结果
(一)全科医生发展现状与趋势
我国目前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全科医师数量严重不足。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披露,我国执业范围为全科医学的执业(助理)医师仅占执业(助理)医师总数的3.5%,远低于国际上30%~60%的平均水平。未来8年荆州市每年至少需要培养200名,湖北省需要每年培养2000名以上的全科医师。
1.基层全科医生人力资源现状
随着医改新政不断的深化,保障水平的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增加,人才缺口也更加突出。卫生部发布的《2008 年我国卫生改革与发展情况》披露,2008年底,全国卫生人力总量预计达到698万人,其中卫生人员达608万人、基层医生及护理员 90万人,乡村医生中执业医师(含助理医师)11.96万人。医学专业毕业生不愿意到基层就业,社区居民、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突出。卫生体制改革确立了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引导一般诊疗下沉到基层方针,这为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的建设、招生、就业提供很大的空间。
(1)全科医生学历情况 荆州市城市社区、乡镇及农村医务室的全科医生第一学历以中专为主,占总人数的 63.5%,无学历者占总人数的2.6%,大专学历和本科学历分别占总人数的28.5%和5.4%。最高学历以大专为主,占总人数的 43.5%,本科学历的比例有所上升,为 24.3%,中专学历的比例 有所下降,为29.7%,
(2)乡村医生性别、年龄结构情况
对荆州市316名乡村医生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男性占 76.8%,女性占 23.2%; 40岁及以上者占58.3%。存在年龄偏大、女性乡村医生偏少问题。
2.全科医生工作任务
通过对荆州市服务于城市社区及乡镇农村一线的全科医生进行问卷调研,发现他们的工作内容都非常广泛,除了诊断和治疗疾病以外,他们还从事很多其它方面的工作。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全科医生比例最大的前三项工作内容依次是日常体检(49%),健康教育与咨询(43.3%)和预防保健(41.2%) ,见表1。
表 1 荆州市基层全科医生非治疗性工作内容
工作内容 |
频数 |
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
日常体检
健康教育与咨询
预防保健
卫生防疫
妇幼保健
康复
计划生育
健康教育与咨询
卫生防疫
妇幼保健
其它 |
155
137
130
78
77
76
46
139
136
108
16 |
49
43.3
41.2
24.7
24.4
24.1
14.5
44
43.1
34.2
5.1 |
(二)全科医生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对行业管理部门相关人员的访谈及社区基层一线工作的(助理)全科医生问卷,发现全科医生的主要工作是家庭访视、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对传染病、慢性病监测、管理和预防,执行传染病上报制度;定期开展防疫、接种工作;对社区、农村基层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老年病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及辅助检查,将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判断,得出初步诊断和处理;进行初级卫生保健的组织和实施工作;社区常见健康问题的诊断、治疗、预防与康复;测量生命体征,动、静脉取血,口服给药、肌内注射、皮下注射、皮内注射,静脉输液,雾化吸入,吸氧,导尿,灌肠,消毒,隔离技术,痰标本采集,咽拭子标本采集等。但是,因受教育程度和学历层次等多重原因,现在职(助理)全科医生的“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六位一体的综合能力普遍薄弱,医疗技术和医疗服务能力不强。因此,迫切需要培养面向基层的“下得去、用的上、留得住”高素质全科医学人才。针对基层全科医生的工作任务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助理全科医生的岗位应需具备如下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见表2。
表2 岗位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
职业领域 |
工作任务 |
职业能力 |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基层医疗机构 |
预防 |
知识:掌握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常见传染病、地方病及主要慢 性非传染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掌握卫生防疫工作的基本要求;熟悉影响人群健康的各种因素和疾病流行规律。 |
技能:具有进行预防医学及卫生防疫工作的基本技能;具有分析影响人群健康的各种因素和疾病流行规律的技能;具有对常见传染病、地方病及主要慢性非传染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及综合监控、预防及管理能力。 |
素质: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崇高的敬业精神,热爱公共卫生事业,把预防和控制疾病,保护人群身心健康作为己任。 |
保健 |
知识:掌握社区健康教育内容、方法及儿童保健工作内容;掌握计划免疫、预防接种的实施、预防接种反应及处理的基本知识;掌握妇女保健的概念,掌握亚健康人的保健指导、社区老年人健康保健的内容;熟悉流行病学调查、卫生统计分析的基本内容。 |
具有婴幼儿、儿童、妇女、老年人及亚健康人进行检测、保健指导 的技能;具有流行病学调查能力、卫生统计分析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及沟 通表达能力。 |
素质: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丰富的保健和临床专业知识、高度的法律意识、较强的政策水平、预防为主的群体保健观念。 |
医疗 |
知识:掌握临床医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及农基层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知识。 |
技能:具有对农村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独立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技能;具有对农村重大传染病及时诊断、早期处理的技能;具有对农村常见急危 重症,具有初步救治和转诊的技能。 |
素质: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职业素质,热爱自己的工作,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具备扎根基层,为基层卫生事业贡献终身的信念。 |
康复 |
知识:掌握康复疗法处方制定、各种恢复性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认知训练的知识;掌握解决基层医疗机构中常见的脑卒中、颅脑损伤、小儿脑瘫及脊髓损伤后遗症患者、糖尿病患者、高血压患者、肥胖症患者 及残疾患者等康复治疗知识。 |
技能:具备康复疗法处方制定的技能;具备肌力训练、关节活动范围维持 性训练、肌张力训练、耐力与协调训练、平衡训练、步行训练、上肢功能 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认知训练的技能;具有解决基层医疗机构中常见的脑卒中、颅脑损伤、小儿脑瘫及脊髓损伤后遗症患者、糖尿病患 者、高血压患者、肥胖症患者及残疾患者等康复治疗技能。 |
素质:具有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及良好的沟通与交流能力。 |
健康
教育 |
知识:掌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涵义、研究领域、基本特征、发展概况、社会作用和任务;健康传播、健康行为、健康心理的基本概念、主要方法、以及在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中的应用。 |
技能:健康教育设计、传播材料预实验、同伴教育方法、健康教育计划设计、健康教育快速评估。 |
素质:具有一定的组织和策划能力。 |
计划生育技术指导 |
知识:掌握孕期、围婚期、产褥期、围绝经期妇女保健的内容。 |
技能;具有开展生育、节育、不育知识咨询、宣传避孕节育知识,能指导育龄居民落实有效的避孕措施,开展经常性的孕情监测服务能力;具有开展妇女生殖保健的宣传教育与咨询,开展妇女保健、宣传性保健、进行性卫生保健指导的能力。 |
素质:具有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及良好的沟通与交流能力。 |
(三)助理全科医生专业就业岗位及准入要求
1.助理全科医生专业就业岗位
通过专家访谈,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是城镇社区及基层医院以及村级卫生所,从事“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六位一体的工作。
2. 助理全科医生岗位准入要求
专科毕业后一年后需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经过2年全科医师继续教育培训考试后取得助理全科医师资格。
四、讨论
通过荆州市城镇社区和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现状的分析结果显示,目前在岗人员平均年龄偏大,处于新旧交替阶段;学历水平低,整体水平低。虽然经过岗位培训使上述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但仍存在缺乏系统化、规范化医学教育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作为补充,不仅极大制约着我市卫生事业的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也严重影响着广大基层居民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
为此,结合我校具有培养周期短、投资相对较少、岗位针对性强的普通高等医学专科学校等自身优势,设立临床医学专业,培养面向农村、为基层培养大专层次的具有“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六位一体综合性医学高素质技能型实用人才。
(一)临床医学专业定位
为满足城镇社区和农村基层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更好地发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各环节的作用,尤其是建立和健全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三年制大专学历教育以服务城镇社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培养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掌握基层常见病的预防、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知识和技能,直接服务于基层卫生机构的实用型高素质技能专门人才。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为落实专业人才的培养,本专业采用“校院结合,工学交替,全程共育”的“2+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在校学习两年,实习1年。
“2+1”的人才培养模式,分为三个阶段开展专业学习:第一阶段为职业能力启蒙阶段,在第一、二学期实施,进行专业基础课程领域学习,完成临床医学专业所需的人文与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术的学习和训练。第二阶段为基本职业能力培养阶段,在第三、四学期实施,进行专业核心课程领域学习,根据就业岗位的需求,基于工作过程完成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主要在学校通过校内实训室和医院教学基地,完成岗位专业知识的学习、专业技能的训练,重点培养基本职业核心能力,同时兼顾学生可持续发展所需的拓展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培养职业岗位后续发展能力。第三阶段是第五、六学期,为毕业实习,着重强化训练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提升其岗位实际能力。各课程设置对应的实践环节,课堂教学与实践环节的实施时间交错、体系并行,实现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能力培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发展潜力。
(三)课程体系的改革
调研结果表明,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未来工作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包括:疾病预防、临床诊疗、保健、疾病康复、计划生育及健康教育等六方面的工作。按照岗位工作任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确定职业能力,并将其分解、归纳,转化为相应的学习领域,同时将知识内容重整序化,结合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和全科医师考试大纲,进行课程优化,推导出人文素质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素质拓展课程四大模块,设置了专业主干课程和职业岗位核心课程,其中主干课程有:正常人体结构(含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病理学、药理学、社区康复、社区急诊与急救;职业岗位核心能力课程有:临床诊断技能、常见内科疾病诊疗学(常见老年病、传染病)、常见外科疾病诊疗学(常见皮肤性病诊疗学)、常见妇产科疾病诊疗学(含计划生育)、全科医学概论、预防医学等。使学生掌握相应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构建具备处理城乡基层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及时诊断、早期处理重大传染病、危重急症的能力及对常见致残疾病进行康复治疗及管理的能力,胜任城乡基层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工作、健康教育工作,初步掌握预防控制、城乡基层环境污染、农药中毒、人畜共患病及基层企业职业病的方法。培养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和健康教育为一体,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能够全面胜任城乡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根据学生的学识基础及职业成长规律,遵循“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并行”的原则,确定教学目标,进行理论、实践、素质培养的系统化设计,形成有机衔接、相互支撑、完整统一的课程体系
(四)教学团队建设
在调研中发现,基层全科助理医生不仅仅需要掌握基本的医学理论知识,他们更希望在最短的时间中掌握更多的能够拿来就用的知识。在要培养的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就是到基层一线,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需求,能在基层卫生岗位上 “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具备一定的从事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服务的素质与能力。因此,需要依托校院结合的优势,以学校为主,行业参与,结合我校与荆州市中心医院联合成立的“临床学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等单位中具有丰富基层医疗实践经验的专家担任专业兼职教师,培养专兼职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组建一支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五)实训实习模式改进
为了满足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临床教学需求,以便全面提高学生临床综合知识与实践能力,与基层全科医生实际工作岗位需求相适应。采取校内仿真实训、社区服务站见习,医院实习,使就业岗位、职业技能“零距离”对接,完成专业综合技能的训练。
五、结论
目前全科医生培养规范为“5+3”模式,即先接受5年的临床医学(含中医学)本科教育,再接受3年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然而,“5+3”的招生情况并不十分理想,临床医学专业 “3+2”专科层次人才培养可能是目前过渡阶段和最能解决基层和满足基础卫生需求的一种培养模式。
(一)临床医学专业定位于城镇社区和农村基层医学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临床医学专业的岗位定位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镇级医院、村级医务室全科医生,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六位一体综合性医学高素质技能型实用人才。
(二)围绕岗位工作任务构建课程体系将有助于学生较快适应工作岗位助理全科医生基层卫生服务的工作内容,以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考核标准确定基本素质能力、专业基础能力、岗位核心能力及岗位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岗位能力为切入点构建课程体系;以助理全科医生所在岗位的工作情境设计教学内容,从而实现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
(三)以校院合作为依托将有助于组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依托校院结合的优势,以学校为主,行业参与,聘请在基层医疗机构工作、具有丰富基层医疗实践经验的专家担任专业第二带头人、培养专兼职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组建一支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四)校院共建教学基地将有利于学校发挥教学与培训的功能集教学、培训、资格考试功能于一体的,通过增加模拟和仿真实训设备,强化理实一体教学模式。模拟助理全科医生岗位工作任务能力需求和执业助理医师技能考核标准的规定来进行教学。
(五)毕业后继续教育将有助于学生较快获得执业资格,包括执业助理医师和助理全科医生资格。我校通过在校强化培训和院校合作平台继续教育争取专科毕业2年获取相应资格。